他是班级倒数,每次上课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不捣乱,也不认真听讲。听班上的学生说,他父母都在外地,家里的爷爷管他学习。作业从来不写,考试经常交白卷,各科老师都放弃了他。
我第一次走到他座位边,阳光透过教室后门的玻璃,温暖地洒在书桌上,他慵懒地枕在弯曲的胳膊上,眼睛望着窗外,好像在期许着什么?见我过来,他立马坐的端正,明亮清澈的眼神中有一丝老练的恐惧,身体很自然地朝右边倾斜。“老师,打,给他一嘴巴子。”同学们的起哄声让他尴尬地把头垂下来,他的侧脸沐浴在阳光里,写满了疲惫。
“你昨天晚上几点睡的?”我随口问了问。他一边小声回答一边缓缓抬着胳膊:“昨天晚上9点就睡觉了。”随之而来又是一阵同学吵闹声:“9点,好早啊,作业肯定没写”,又有人不嫌事大,“老师,他肯定半夜打游戏了,上节课就在睡觉,还打呼噜呢!”在同学们的猜疑下,他终于硬气地说了句:“我没有手机,不打游戏。”好了,大家安静下,谁再说话就给他单独加作业,教室瞬间安静下来。
我看着他粗糙的衣角,和被胳膊压的翘起来的两根头发说:“你要是困了就起来站一会儿。”他缓缓站起来,弓着背,弯下腰,两只手撑在书桌上,语文教材的封面也成了牛肉卷,笔记本不知被谁撕掉了一块。
我没有多说什么,随即转身走到讲台上,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告诉老师,班上最好的座位在哪里?”有的说是前三排中间的位置,有的说是老师站的讲台,还有的说是靠窗户的地方......我告诉大家,最好的位置是最后一排的那里,我用手指了指他,同学们的目光顺着手指的方向看去,都表示不太理解。各位同学,当中午的阳光照进来的时候,只有那个位置是最温暖的,连阳光都眷顾的座位,难道不是最好的吗?他抬起头,阳光驱散了他眼里的恐惧,变得温暖坚定,嘴角微微上扬,露出阳光般的微笑。
在随后的课堂上,我让大家用“纷飞的雪花”写一个比喻句,写得好有奖励。同学们表现很积极,不一会,都在举手示意,让我过去“检阅”。我肯定了几个同学后,被表扬的孩子里,有个别人就开始骄傲的说:“看见没,就是这么优秀。”十几分钟后,我选了5个句子写到黑板上,不说作者,让大家投票。
在几分钟的激烈争论后,同学们不去想好句子如何写出来,反而更想要知道句子的作者,我把第二名和第三名的作者说出来后,大家纷纷用热烈的掌声来赞美,想知道第一名的句子是谁写的吗?很简单,哪个座位是班上最好的位置呢?同学们的瞬间瞪大眼睛,紧蹙着眉头,歪着头看着最后一排的他,一会儿又朝着他笑着,笑声中充满了些许嘲讽和难以置信,嘴里还连连埋怨:“老师,你是不是搞错了,怎么可能!”当我把草稿拿给同学们时,教室瞬间响起了震耳的掌声,有的甚至在拍桌子,而他,此时又低下了头。
我给孩子们说,你们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擅长的领域不同,不要去嘲笑任何人,无论何时都要谦虚,和身边的同学好好相处。同学们的回答声充满着力量。此刻,教室后排的阳光仿佛更加温暖,每个人的眼里多一份特殊的阳光。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个体,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最可怕的教育方式不是粗暴的打和骂,而是无声无息中,没有征兆的悄悄放弃。这样久了,一个潜力再大的孩子,也会被埋没。愿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能用心聆听,耐心感受,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