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的这篇《一棵小桃树》,发现文章貌似简单,却内涵丰富。粗看课文,觉得只是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而已,但越读越觉得语言含蓄蕴藉,情感复杂曲折,主题多元叠加,线索有明有暗。
学生预习时,简单地提了三个常规要求:一是把课文读三遍以上,二是自行解决生字词的读音,三是编好段落序号。
自读课文,学生已会、已知的或自己能解决的,就不教了。如,文中一共用了多少次“我的小桃树”(学生可以自己去数一数,不需要老师教),作者为什么如此执著地用这个称呼,在阅读提示中已有明确的答案;又如,文章的行文思路“小桃树的来由—发芽—长大—开花—横遭风雨”也在阅读提示中有了梳理,就不必重复了。
根据自读课文有旁注加阅读提示的编排特点,带领学生去自读课文。同时,教师围绕其中的一个重点段落进行重锤猛打,做一下阅读分析和鉴赏的示范。这样,既保证学生的自读不旁落,又让教师的引领不缺位。用王荣生教授对文本的分类方法来说,我把本篇文章定位为样本型文本。
自读课文,旁注就是局部重点的提示,阅读提示就是整篇重点的提示。但是,旁注和阅读提示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教学生作批注。批注的方法和概念,比较复杂,可以是“眉批”“首批”(批在书头上),也可以是“旁批”“侧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一侧),还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教材中仅仅涉及旁批。作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方法),这就是作批注。也就是说,批注的内容,可以是词、句,也可以是段、篇,可以从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思想内容、层次结构、艺术手法等多个角度进行理解感受、鉴赏评价或质疑问难。批注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批注的语言要求简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