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给教师的建议40讲》读后感

      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紧随时代脉搏并利用信息化工具推动教育革新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回顾个人教学历程,教室教学辅助设备的演变尤为迅速,从最初悬挂幕布展示PPT,演进到智能白板的应用,直至今日,希沃交互式电子白板已普及至每一间教室,成为标准教学配备。此过程无形中彰显了信息技术硬件对教育模式的根本性重塑。教育工作者及教育机构在拥有这些先进设备的同时,必须紧贴时代发展,持续更新观念,积极学习并应用各类新兴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以期全面增强教育与教学质量。

      信息化教学法无疑是提升课堂效率与成效的有效路径,它不仅能够显著增强教学效能,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尽管信息化教育的优势显而易见,但这条道路既充满希望又伴随着诸多挑战,关键在于如何创新性地融合教学与信息技术,以及如何实施生动的教学实践,这些都是我们一线教育者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阅读王绪溢博士的著作《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给教师的40条建议》,以及倾听福州金山中学陈蕾老师的深度解读,诸多概念得以明晰。其中包括从学习者视角重构教学内容,如何创设高质量课堂材料,以及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环境,如适时调整教学序列、采纳翻转课堂理念等,均为实践性强且具启发性的建议。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王博士提出的将课堂由传统“一师一黑板”模式转变为学生导向的三大策略:促进思维的高效课堂、培养协作精神的团队学习,及任务导向的学生主体课堂。而陈蕾老师的讲座末尾提出的问题——如何准确定位课堂形态,更是引人深思。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有对学生进行了一些团队合作训练,小组合作训练等初级层次的刻意练习,可真正将这些理念完完全全融入课堂中很少。老师放不开手脚,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怕学生没有掌握课标中的知识点,所以不断地重复絮叨重点难点,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刻意训练,但大部分情况下是基于老师主导的情况下进行,学生生成的比较少,围绕课堂学生生成的再探究就更少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理念的转变很重要,理念先行,从教材解读、备课到教案设计应当更多围绕“让学生为主”进行。创建“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拥有很多的课堂形态,而结合信息化手段可以让这个过程更高效。

    一、从学习者的角度思考教学

    教师首先需要转变自身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应当深入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创造课堂上的好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好的教材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目标,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材,甚至可以结合信息化手段,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创造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在生本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需要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

      四、改变教学顺序,翻转理念

    有时,我们可以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顺序,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视频、网络等途径进行自主学习,而课堂上则更多地进行讨论、探究等活动。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任务驱动的学生中心课堂

    在任务驱动的学生中心课堂中,教师通过设计具体的任务或项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教师理念的转变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教案设计等方面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选择。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