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5篇
心理:清除成事路上的情绪障碍
负面偏好:为什么你总是不快乐
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过得平安顺利,“不好的事情”充其量只占全天事情的几十分之一,但它就能霸道地占据我们的意识。“负面偏好”会使我们更多地注意负面信息和事件,不自觉地忽略大多数正面、美好的事情。
幸福适应: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威胁和烦恼的环境里,过上无忧的生活之后确实会快乐一阵子,但很快就会回到原来的幸福基准线。大脑是一个极强的适应器,当新的刺激出现时,神经细胞会产生强烈反应,但之后会逐渐“习惯”,适应后,刺激反应会趋于缓和。所以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终究会慢慢适应。换句话说,无论生活在何种幸福的环境里,你都有可能慢慢丧失觉知,视一切为理所当然,然后对其视而不见。
近大远小:当自己是把锤子时,看什么都像钉子。根据近大远小的规律,我们越关注的东西就越庞大,当我们眼中只有烦恼的时候,就意识不到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觉得到处都很糟。
快乐,就是成为那条能看到水的鱼:善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既然基因和本能让我们不自觉地关注坏事,那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试着多看看好事,毕竟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生存不再是最重要的主题,生存得更好才是。
《小狗钱钱》就给了一个很好的提示:小狗钱钱叫主人吉娅拿出一个本子,记录自己每天所有做成功的事情,任何小事都可以,每天至少写5条,并且把这个本子取名为“成功日记”。不要小瞧这种做法(写下来)的威力。
采用假设时间远离的方法,用三五年后的视角看待当前,通常你会觉得眼前的烦恼变得无足轻重了,要善于体察身边平静生活的宝贵与美好。
二元对立:恭喜你走出二元对立,来到真正的成人世界
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意即到十五岁才知道下决心学习;“三十而立”,意即到了三十岁才懂得要立志做一件事情;“四十而不惑”,意即到了四十岁才不犹豫,才不疑惑,对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认定的事业不疑惑,不三心二意,;“五十而知天命”,意即五十岁也没达到目标,才知道这是天意啊;六十而耳顺”,意即到了六十岁,什么话听起来都心情顺畅,不生气,都无所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即到了这个岁数才真正得到了自由。大志向未实现,就去做其他的事情,说话、做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也不会违反道德、违反周礼。
孔老夫子自己倒是非常谦虚和客观,他直言一生的失败和无奈,回顾一生时,他一直在强调两件事:一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实现它并不容易;二是当一个人真正成熟时,他必然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包容万物、逍遥自在。
我们来自非黑即白的世界:在二元的世界里,一切都非常简单,只有“是”和“否”。
我们终究要走向复杂的世界:真实世界原本就是复杂的,一个人的成熟必然要从“二元世界”走向“多元世界”,我们的思维也必然要从“二元对立”走向“多元互存”。非黑即白的二元世界只是在底层,它之上还会衍生出很多层次的世界,越往上越复杂。而复杂,意味着更多的变化和不确定,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丰富和精彩,我们要想领略生命的丰富和精彩,就要学会应对变化和不确定。
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人:对于二元对立观点,我们没有必要唾弃它、抛弃它,我们要学会在简单世界和复杂世界中来回穿梭,二元对立本身没有好坏,关键看我们如何对待和使用。走出二元对立只需在观念上接受他们,允许自己不喜欢的人、事出现在自己身边,能够忽略或忍受一定程度的混乱,与之和平共处。
一劳永逸:想要一劳永逸?还是死了这条心吧
好的生活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太大的压力和没有压力都不是好事,适度的压力才是。没有压力的伴随激励,我们很快就会陷入生理退化、精神空虚、思维衰退的境地,所以从成长角度看,压力其实没有好坏之分,但有轻重之分,适度的压力反倒是我们保持活力的重要基石。
能力圈法则告诉我们:一个人成长进步最快的区域在自己能力舒适区的边缘,太困难或太舒适的区域都容易让我们止步不前。
所以生活中有点小压力、有些小约束、有点小焦虑……或许是好事,这会让我们的相关机能保持警觉,不会因麻木而退化,还能因此变得更好、更强。
无压的世界不值得留恋:一些人有了稳定工作后逐渐开始消磨自己的奋斗意志,而这种心态导致他们停止学习、浑噩度日,以致在面临新的挑战时无所适从;进入了舒适区,我们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但不能一松到底,因为舒适区的消逝瓦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刻意保持适度的难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人无近忧,必有远虑。无论自己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还是处于舒适区,都刻意保持“适度的难受”。一个减压秘诀就是尽量不要同时设定很多目标,主动降低期待,不急于看到成果。
长时间处于舒适区时,各项机能退化消解,直至遇到真正的危机,我们才会逼迫自己从低谷开始努力,但巨大的压力会迫使我们想要更多、想要快速见效,于是我们又陷入了巨大的困难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么焦虑至极,低效努力,始终在低谷黯然徘徊;要么奋力拼搏,重回高峰,但也元气大伤。当我们再次达成目标后,可能又会大松一口气,然后待在新的舒适区内等待恢复,毕竟没人愿意持续高强度地拼搏。周而复始,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波浪式成长轨迹。
提倡大家无论干哪一行都要想着去创造点什么。有了创造意识,我们就会主动走到舒适区边缘,无论身体、技能还是认知,只要有作品的引领、反馈和激励,我们就会乐此不疲,精进不止。每达成一个小目标或小成就时,我们都会间歇性地获得一些正面反馈。这些反馈带来的成就和动力,让我们愿意再次走到舒适区边缘,继续行动。
适度的难受是成长提升的催化剂,真正的美好也在于努力之后的收获与成就,而非长久的无压。
控制的艺术:把压力控制在舒适区边缘,让自己处于有点压力,又刚好能承受的状态。在《最优学习的85%规则》这篇论文中计算得出:生活和学习的最优值是15.87%。即无论生活还是学习,其“甜蜜点”是每次加入15.87%的难度和意外。或者说,好的状态(熟悉的部分)约占85%,困难的状态(有挑战的部分)约占15%。可以借用“二八法则”,即每次做到当前最佳水平,再加一到两成的吃力程度,比如跑步跑到有些气喘,阅读读到有些烧脑,写作写到有些力竭。
必须让自己的身体、思维和认知都受点挑战和“伤害”,这样,它们才会启动警觉和修复机制,就像通过运动锻炼了肌肉(产生酸痛感),身体修复之后我们会变得更强壮。
一点思考:
负面偏好:
二元对立:
一劳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