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的重点是观察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生命活动现象。难点是能基于对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在教学中,虽然学校不允许带小动物,但我还是想了一些办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除了纪律问题之外总体还是比较理想。
优点:
1、在聚焦环节,我调查了孩子们养蚕的进度,很多孩子养的蚕都已经至少有一只变成蚕蛾了,这对本课的教学是非常有利的。于是顺势抛出问题“蚕蛾破茧而出时有什么现象?之后蚕蛾会进行哪些生命活动?”学生能发表不同的观点,而且跟实际基本是符合的。
2、带着孩子们明确书上六幅图含义的时候,我先播放了两段视频《蚕蛾破茧而出》《蚕蛾的交配过程》,将书上的图片动态化,让孩子们对蚕蛾的生命活动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孩子们被视频中的画面深深吸引。
3、明确了六幅图的含义之后,我对雌雄蚕蛾交配及产卵的具体行为进行了讲解。当我讲到“一只雌蛾可产400-500粒卵”时,孩子们都很惊讶,显然,他们都没想到蚕的繁殖能力居然会这么强。
4、学习蚕蛾的形态特征时,学生因为有了前两课的学习积累,在不翻书的情况下都能知道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在我讲解完蚕蛾的形态特征后,学生基本上能准确地填写活动手册。
总而言之,蚕这个主题乃至本单元,因为是研究动物,学生特别感兴趣,多数上课听得很认真,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不足:
1、在学习雌蛾和雄蛾的特征时,我先出示了一张雌雄蚕蛾交尾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哪只是雌的,哪只是雄的。学生能判断正确,但当我问到“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时,学生只知道体型大小的区别,别的方面就不知道了。说明学生的观察还不够深入,对一些细节的关注还不够到位,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2、在拓展环节,我增加了一些图片,其中有蜈蚣和蜘蛛两个干扰项,它们不属于昆虫,但还是有的孩子粗心大意将它们认成了昆虫,说明孩子们对昆虫的特征掌握还不够牢,需要加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