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学到了哪个知识点?(详细展示一个知识点,只展示一个,并标明出处,满分为0分)
浮游藻类的水质净化如对氮磷的吸收,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对有机物的转化降解与富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水处理生物学第六版2018年9月第六版228页)
2.我之前是怎么想的?(分值为0-10分;以“我”为主语,详细展示:假设我还不知道上述知识点,我是如何理解的;或从字面意思推测其含义)
假设我还不知道上述知识点,我是在以前初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了解过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是因为水中氮磷含量过多导致水中浮游藻类生物迅速繁殖,繁殖过多整体耗氧量急速增加导致水体含氧量下降外加上过多的藻类生物覆盖水体表面导致水中生物没有光的照射,导致水中其它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以前的我便认为浮游藻类生物对水体环境就是百害无一利,治理水环境必须解决浮游藻类生物。
3.我之前的想法怎么样?(分值为0-10分;以“我”为主语,比较第一问和第二问的答案,找出冲突,并化解冲突)
我之前的想法过于片面,只看到了藻类生物对水环境的破坏便妄下断言藻类生物就是不好的存在必须全部解决,思考的过程中忽视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个说法。以前的课本只说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而并非说的是藻类生物对水体的优缺点,而这次书里面提到的是藻类生物水质净化的功能,将两者相结合才能使我更具体了解藻类生物在水体中的存在。
4.我应该怎样想才对?(以“我”为主语;证明自己联系了日常生活,如解释现象、识别谣言等(0-20分);并证明自己联系了其他知识或水处理情景,“联系”包括但不限于因果、类比、评价、列举等(0-20分))
我在学习知识点的时候,不能只依靠这一本或少数几本书的内容而下结论,不能主观认为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应当结合更多的书,更多的文献资料来佐证或者推翻自己的结论,更加理想的情况是结合哲学思维辨证唯物主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发展的动力,是校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能养成书本即真理的认知习惯。
通过网上查询相关资料,我查询到了治理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一些方法,如沉淀法,螯合树脂法,膜技术,活性炭吸附工艺,离子交换法等,但这些方法都存在花费时间长,耗能高等问题,有的甚至在净化了水体环境的同时二次污染了水体环境,如化学的沉淀法在加入沉淀剂时若是试剂把握不对会给水体引入新的原子,或者量度不对可能会导致反应不完全或者过量,再者沉淀反应本身是可逆反应,再怎么精准肯定也会引入新的物质污染水体。而反观藻类生物吸附重金属,效率高,成本低,外加上本身就是水体中有的生物不会引起二次污染。只需要控制好水中氮磷比例就能人为控制藻类数量,结合课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水处理生物学第六版2018年9月第六版第227页)可知,大型水生植物可以抑制藻类生长和吸收水中氮磷。由此可粗略观之,大型水生植物和藻类生物结合的整体系统可以很好有效的净化水生环境。
5.我怎样才能用上它? (以“我”为主语,证明自己在水处理情景中做出了更好的决策(分值0-20分); 对照所学思维模型、学习策略等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型、学习策略等,并提供改进证据(分值0-20分);若能够提出新假说、新规律、新概念、新理念等,分值上浮0-20分)
我不能止步于藻类生物净化水体这块,没有任何是绝对的优点和绝对的缺点,我需要将其他方法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水处理,就比如,化学处理的沉淀法,虽说会因为是可逆反应而引入其他物质,那我能不能通过藻类生物将所生成的沉淀物反应掉促使反应正向进行至几乎完全反应,通过藻类生物或者说其他什么将沉淀法所加入的过量沉淀剂反应完全避免二次污染,我认为只有将多个方法结合在一起而不是死磕一条路才能更好的做好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