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依附理论” 看家庭关系:那些藏在成长里的情感密码

最近在啃《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里面的 “依附理论” 像一道光,直直穿透日常亲子相处的琐碎,照出那些被忽视的情感暗角,忍不住想和大家唠唠。

书中提到,“任何事物的最初体验都会形成最深刻的印象。成年的我们,产生第一印象的机会越来越少。” 这话乍一听没啥,细品却满是深意。孩子呱呱坠地,世界于他们而言一片空白,父母便是那支最先作画的笔。

每一次啼哭后的回应、每一个安抚的拥抱,都在孩子心底烙下关于 “爱与安全感” 的最初印记。

依附关系有四种主要类型:安全型、不安全 / 矛盾型、逃避型、排斥型。就拿我们小区的例子来说,邻居家的小姑娘甜甜,每次爸妈送她来小区花园玩,分别时,爸妈总会认真和她挥手,告诉她 “我们一会儿就回来”,玩闹时,甜甜也特别自在,和小伙伴分享玩具、做游戏,落落大方。要是不小心摔了,第一时间就会看向爸妈,寻求安慰,得到安抚后又能立马投入玩耍。这就是典型的安全型依附。

在甜甜心里,爸妈是温暖的港湾,她信任父母,知道无论何时,自己都被稳稳爱着,所以能放心探索世界。再看看小区另一头的轩轩。妈妈送他来玩时,总显得很着急,一边催轩轩 “快去玩吧”,一边不停地看手机。轩轩想拉妈妈一起玩,妈妈也是敷衍几句。时间一长,轩轩就变得很 “独立”,妈妈走了,他也没太大反应,别的小朋友抢他玩具,他也不吭声,默默躲开。可有时候,妈妈突然说要带他回家,轩轩又会大发脾气,哭闹不止。这大概率是不安全 / 矛盾型依附。轩轩渴望妈妈的陪伴,却总被忽视,内心充满矛盾,既想靠近妈妈,又对妈妈的态度感到失望、愤怒。

还有小区门口文具店老板的儿子浩浩,每次爸爸来店里,浩浩都像只受惊的小兔子,远远躲开。原来,爸爸平时对浩浩特别严厉,稍有差错就是一顿批评,久而久之,浩浩为了避免受伤,干脆关闭自己的情感通道,形成逃避型依附。在他眼里,和爸爸亲近只会带来伤害,还不如躲得远远的。

这些不同的依附类型,就像无形的手,操纵着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长大后,安全型依附的孩子往往自信开朗,能轻松建立健康的友谊和亲密关系;不安全 / 矛盾型的孩子,在感情里容易患得患失,过度敏感;逃避型的孩子则像只蜗牛,缩进自己的壳里,害怕与他人深度连接。

为人父母,虽说做不到十全十美,但了解了 “依附理论”,就多了一把钥匙。孩子哭了,别急着不耐烦,试着第一时间回应,给他个温暖的拥抱;孩子犯错,别忙着指责,耐心倾听,和他一起解决。用爱与理解,为孩子搭建一个安全的情感避风港,让他们带着满满的安全感,勇敢奔赴未来。毕竟,童年那些温暖的依附体验,会化作孩子一生最坚实的铠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