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果如上文所述昭公之徒在乾侯与季氏正式宣告决裂之后,很可能于次年在廪丘、阳榖等地齐人的支持之下南下攻取了原属于叔孙氏的封邑阚,当然这一点也存在争议。即便确实是暂时攻取了阚邑,也将曾经持相对中立态度的叔孙氏彻底推到季孙一方,且注定无法得到鲁国与“三桓”利益勾连深厚的各个其他家族支持。
而在“昭公之徒”中,持有相对温和立场的子家羁始终未能获得太多的话语权,即左传所谓“不能用其人也”,所以始终无法和平返回鲁国。但是如果按照占据人数优势且掌权的强势派的做法,又是暂时无法实现武装夺权的。
齐景公正式与晋国决裂,需要等待郑、卫等主要诸侯国正式转向才行。就郑国而言,需要等到六年后(鲁定六、郑献十、前504)郑在晋国已经正式拥立敬王之后仍公然勾结子朝之党伐周之胥靡而与晋决裂;而就卫国而言,需要等到郑国叛晋两年之后的前502年。
如果昭公一派能够将这八年坚持下来,那么形势就不好说了。可惜天不假年,这一年(昭三十二、前510)冬季十二月,昭公已经无法等待,在其满五十一岁的年龄去世于晋国的乾侯,此宣告了流亡一党的合法性也丧失了。
昭公去世之际的政治遗嘱的内容一直是一个谜,不过从其与众多随从的最后互动情况可以瞥其端倪:
……公疾,遍赐大夫,大夫不受。赐子家子双琥,一环,一璧,轻服,受之。大夫皆受其赐。己未,公薨。子家子反赐于府人,曰:“吾不敢逆君命也。”大夫皆反其赐…..(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按照《传》文的记载,当昭公遍赐之后,大夫第一反应普遍是“不受”。须知,国君赐玉或其他物品的意思不单纯是奖励,而是要求对方信守承诺,而“不受”的背后就是众从者普遍拒绝接受其意愿。而之前昭公之党多数人的意愿其实是希望继续与“三桓”对抗下去,以坚持到诸侯叛晋之时。昭公的遗愿不为众人所接受,说明昭公在临死之时已经后悔之前所做的选择,希望自己的儿子们放弃对抗,主动向“桓族”妥协。
当意识到诸从者不愿前功尽弃之后,昭公做出了一个举动,也即首先将一些贵重物品赐给始终更加倾向于妥协的子家羁。尽管子家懿伯在昭公一派中其地位并非最高者,这里的意思就是希望他能够作为表率带领流亡者返回鲁国。于是在子家子的带头下,众人立场终于松动了。而公薨之后众人将宝物反赐于府人的意思并非反悔或拒绝昭公的好意,而是按照礼尚往来的惯例表示接受对方的意志,所以他才说“不敢逆君命也”,即决心促成流亡者与“三桓”的合作。
不过反对妥协的众大夫的头脑也很清醒,即“桓族”不会在有利的条件下重新接纳昭公一党,事实上鲁国对于继任国君的选择恰恰显露出季孙一派的老练与毒辣,即决定拥立昭公之弟、七年多来坚持随同兄长流亡的公子宋为新任国君,这等于直接将流亡一党分化瓦解了。
试想如果“三桓”另立襄公没有参加政变的诸公子、公孙中一人为君,那就等于将流亡者推向对立面,那么这些人完全可以假借昭公遗命而立其太子公衍为君。现立昭公从者中地位较高的公子宋为国君,则昭公诸子则很难公开反对自己的叔父,同时公子宋(定公)也将有机会安排诸从者的生计,譬如公为事实上就返回了鲁国并且继续以贵族的身份生活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