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案的讨论和督导
一、一般情况:Z女生,十七岁,大一学生,无宗教信仰。
二、来诊原因及现病史、心理困扰及寻求专业帮助的历史和过程:
1、在怎么样的背景情况下经过怎样的途径前来咨询/治疗,对来访者的第一印象如何?
经心理测评,抑郁等因子分及总分较高,作为重点筛查人员,通过访谈后被确定为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安排心理辅导。初步印象,个头细高,着装得体,有点文气,弱不禁风的感觉,说话弱弱的,有气无力,能量很低,没有活力,抑郁状态。
2、来访者心理困扰与痛苦感及相关的症状、行为从何开始,怎么发展与变化?来访者自己努力改变的过程如何?
来访者自述,有时一天不想吃东西,有时一天吃好几次,最近一周想吃点东西,睡不着觉,每天睡两到三个小时,现在好一点儿,高三开始睡不好。高二上学期与同桌闹矛盾,出现情绪问题,第一次在家诊断,中度焦虑,重度抑郁,又去一线城市就医,诊断相同,在一线城市住院半年,吃舍曲林100毫克,每天两粒至今,同时,每周一次心理咨询。去年八月情绪好转,十月份男友分手变坏,同寝好朋友陪伴好转,简易自杀量表评估为15分,乃属严重自杀倾向范围。
3、来访者如何寻求帮助、治疗的过程如何?
个案寻求帮助动机比较强,能积极主动到咨询室,与老师进行交流。本案咨询进行了两次。第一次主要是进行场面建构,签署咨询协议,了解住院咨询情况。并与其探讨,对抑郁症治疗,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激活行为,讨论如何激活行为。并留家庭作业,让其在一周之内思考,下周我们谈话的议题。
第二次咨询,先讨论了她与新近认识的一个隔壁学校男生交往。再讨论的职业生涯问题,如何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职业相结合,找出自己职业发展优势。
最后讨论了文学,并答应下次咨询送给他一本本校老毕业生写的诗集。
三、生活史概括:中原地区农村,家里五口人,父母亲,自己长女,妹妹十二岁,小弟弟七岁,父母是个体工商户在一线城市工作。9个月时候就跟爷爷奶奶生活直到上大学前,同爷爷奶奶关系比较近。缺少父母的陪伴,典型的留守儿童。
四、咨询、治疗设置简介:地点:学校心理中心,免费,每周一次,时间是每周三下午2点开始,每次50分钟,计划五次,目前做了二次。
五、咨询/治疗过程:用对话的形式展现一次治疗过程中来访者与治疗师的互动(大概5分钟)
六、咨询、治疗师对来访者的理解及分析:对来访者的评估,人格发展水平等及按照咨询师自身原有知识体系阐述。个案已被二家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并在在一线城市住院半年,吃舍曲林100毫克,每天两粒至今,住院期间接受过半年心理咨询。心理筛查简易自杀量表评估为15分,乃属严重自杀倾向范围。目前属于重度抑郁治疗的恢复阶段。
七、咨询/治疗中面临的困难及需要督导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本咨询主要是支持性咨询。重点是跟随和陪伴,以来访者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谈话的切入点,并找出个案的优势资源,积极的赋能。
请督导的主要问题是:
1、这种支持性咨询是否可行,自我感觉深度不够,可一直采取这种方法?
2、什么时机可以深入探讨早年经历及创伤,进行有深度的咨询,如果做深度治疗的话,如何进行?
3、对于治疗大学生抑郁症有什么更好的方式方法?
两次咨询还没进入支持性咨询,只是先期的陪伴和抱持,还要和来访者做进一步的粘合。
首先需要处理的是来访者自杀的倾向,不回避敏感的话题,了解来访者自杀的意念是什么?自杀的行为是什么?和来访者的感受链接,取得来访者的信任。
然后进入正常的初访阶段,搜集来访者的信息,建立信任关系,少说多听,共情式倾听。引导来访者喜欢一到两个问题。
支持性咨询只有在来访者退行,表现脆弱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
关于提到的送来访者书,这是咨询师的大忌,是失去边界的表现。咨询过程中不要满足来访者的其他请求。我们只是倾听他,陪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