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进阶》31
第7章 自动思维
7.1 临床症状与概念化
7.1.1 临床症状
7.1.1.1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不仅仅是待治疗症状(如情绪体验、行为反应、生理反应)的具体表现,还需要了解引发这些症状的生活事件或具体情形。
7.1.1.2 生活事件与情境
生活事件是对引发心理问题的、个体所经历事件的概括性说明,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我们经常用“情境”这个概念来具体说明,生活事件中的方方面面是如何引发个体的具体情绪反应的。
把引发心理问题的生活事件落实到具体情境中就是干预自动思维的必要环节。
7.1.1.3 社会功能损害评估
实际上一个人的某个表现是不是心理问题,需要考虑其是否造成了个体的社会功能损害,社会功能的损害也是评估患者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准。
例如“洁癖”,如果一个人特别爱清洁,她并没有影响他人的生活,特别是和她关系密切的人,也没有影响她的社会工作和其他角色任务的履行,这就不是心理问题;但如果一个人特别爱清洁,每天都花许多时间洗涤,影响其他工作的进行,还因为担心卫生问题而回避与他人的社会交往,这就造成了社会功能损害,这样的“洁癖”就是心理问题了。
7.1.2 具体化与概念化
7.1.2.1 何为情境
横向认知概念化主要涉及情境、自动思维、情绪和行为四个概念。
引发个体自动思维的因素更多时候来自个体自身的、内部的情形。
所谓情境实际上是从它所起到的作用来界定的。在认知概念化中,情境就是引发自动思维和情绪的背景,它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受个体控制的情形,在很多时候,个体是无法加以控制和改变的。
7.1.2.2 这是情境还是反应
在很多情况下,某些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也可以被看成是情境。
如果我们把“打儿子”看成反应(在这里应该是行为反应),情境(儿子写错字)→自动思维(态度不认真)→情绪(生气)→行为(打儿子)。
如果说,我们要把“打儿子”看作情境,“打孩子会留下阴影”是自动思维,“内疚”是情绪体验,“主动找孩子说话”就是行为反应了。
7.1.2.3 连续概念化
在我们把反应看作情境后,我们就是在了解这个反应出现之后的自动思维和情绪/行为。这样一来,单一的概念化就可以变成连续的概念化。连续概念化就可以描述一个事情的发展过程,以及自动思维(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把打儿子看作情境后,单一概念化就变成了连续概念化:儿子写错字(情境)→态度不认真(自动思维)→生气(情绪)→打儿子(行为反应/情境)→会给他留下阴影(自动思维)→内疚(情绪)→主动找孩子说话(行为反应)。
【惊恐发作的连续概念化】的例子:
意识到自己离医院很远(情境)→如果我生病了需要帮助怎么办(自动思维)→焦虑(情绪)→心跳加快(生理反应/情境)→我怎么了,出现心脏病发作的画面(自动思维)→焦虑升高(情绪)→过度换气、呼吸急促、胸口疼(生理反应/情境)→我感觉越来越糟糕了(自动思维)→症状加剧(反应/情境)→我心脏病要发作了(自动思维)→惊恐发作。
咨询师需要对连续概念化中的关键部分(也就是关键那个概念化)进行讨论和处理。
7.1.2.4 自动思维的内容逻辑
咨询师识别自动思维的时候,需要找到与情境直接相关的自动思维(这个部分来访者往往会省略而没有报告),还需要厘清自动思维内容之间的逻辑顺序,先处理与情境相关的自动思维,然后再处理排序在后的自动思维。通常与情境关系不密切的自动思维就不用讨论了。
7.1.2.5 具体化和概念化
具体化技术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举例法,要求来访者以最近发生的事情来说明其感受和体验。
其二是回溯法,要求来访者报告产生某种一般性想法时的具体情境。
【自卑】
先进行具体化,询问他最近什么时候感到自卑,确定具体情境后,接着进行了概念化,明确了自动思维、情绪和行为等内容。
7.1.2.6 当来访者不能报告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则是隐藏在意识范围之外,潜伏在前意识之中的。
(1)情境再现
咨询师可以让来访者在头脑中再现当时情境,从而体验或觉察其自动思维和情绪体验。
如果来访者在情境再现中不能报告自动思维,咨询师可以让她停留在对这个情境的想象中,感受自己的生理反应和情绪体验,让这些生理反应或情绪体验告诉她心中的真正想法。
(2)共情提示
共情提示通常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提供可能的自动思维,让咨询去选择那个自动思维更符合的真实意思。
第二种形式就是提供与可能自动思维相反的自动思维,当个体在特定情境中感到悲伤的时候,咨询师提供可能快乐的自动思维。来访者从这种相反的自动思维中,比较容易意识到自己的真正的自动思维内容。
(3)识别自动思维的“三问”
●怎么回事?
怎么回事”邀请来访者对情境进行解释,也就是让来访者报告自己是怎么看待情境的。
●意味着什么?
●会怎么样?
自动思维实际上是个体对特定情境的解释、分析和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