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静悄悄的革命》第一章第二节: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通过阅读本节的内容,理解了日常教学中所发生的形式大于内容的还有很多。包括我尽量避免的“上课、起立”的仪式感,以为自己不这么做就没有形式主义了,那我做的是现在开始上课,或者是提醒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是什么部分,时间安排如何的,这些算是沟通还是合作呢?
手势是委婉地表达让学生只能有三种观点,赞同、反对或者想提出问题时候,这三种声音为什么会限制学生的思考呢?期待下一小节内容的解惑。
舒夫思考的东西部分提到了,学生表达观点的时候会有模糊不清的时候,允许这种情况出现,正是启发下一步思考的方向,“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够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的程度。”
我遇到过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声音特别小,小到我站跟前都听不到的情况,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最近一次是我前天提问课本内容中独立性检验的依据是什么,寻找教材中支撑住观点的部分,都没有回应。浩宇回答的时候的声音非常小,我下课竟然没有来得及跟他确认情况如何,我需要多沟通一些内容,不是在讲台前等着有疑问的同学来问问题。
“为什么##的小学里闹哄哄的发言过剩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后就会表情麻木、拒绝发言、沉默不语了呢?”这一现象我在高中特别头疼,看到了书中的文字之后明确了是社会现象,同时需要我去确认学生正是在思考的理由。而表现消极,毫无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表现都属于正常现象,那么我也就特别能够理解为什么一个鼻炎的学生大声擤鼻子的意思了。
确切地说读懂了释放的信号。
接下来能做的,就是识别出来积极的信号,能在“组织、引出学生发音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看到教室外的他们和走进教室的反差。在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里发现值得学习的地方,看见点滴的改进和积极的回应。
因为不知道错了,所以无法彻底理解,原理的内容识别清楚之后,自然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