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节能:为了不思考,人类什么都做得出来
• 从底层来讲,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懒惰的。因为我们的大脑时时刻刻都在计算:如何用最少的资源支出,做最多的事情。
• 所有生命体都有一个最基本的本能,那就是活下去。从进化的角度讲,想要更好地活下去,就需要对摄入和储存的能量做出更高效、更合理的管理。
2.大脑之所以会不断进化、变得更加复杂,本质上就是为了更好地“趋利避害”,来维持更长久的生存。趋利,指的是学习和强化对生存有利的行为,比如获取食物、获得竞争优势。避害,指的则是尽量规避无意义的、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以便节省更多的资源,来应对更复杂的外界刺激和威胁。
3.大脑是如何判断,什么事情需要尽可能节能,什么事情需要集中资源去处理呢?
答案是:通过预测。
4.认知心理学认为,大脑对一切行为的处理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自动化加工和控制加工。
自动化加工,指的是不需要占用注意力的、由大脑按照惯常路径去操纵的行为;控制加工,指的则是那些需要占据我们注意力的、有意识地思考如何操作的行为。
5.为什么习惯那么难以改变?就是因为习惯的本质是一整套自动化加工的结果,是大脑最舒服、最省力的状态,也是大脑最自然的状态。
而要改变习惯,就意味着你必须有意识地去使用控制加工,用新的行为去代替旧的行为,慢慢地去改变大脑,把旧的自动化加工,更换成新的自动化加工。
这是一个与本能对抗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刻意行动和重复的过程。
6.“认知流畅性”指的是,如果一条信息加工处理起来更流畅、更省力,那么大脑就会更加喜欢它,也会更加倾向于接受它、相信它。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如果一张面孔多次出现,我们对它的感受就会越趋于喜欢。为什么?因为多次出现带来了熟悉感,这种熟悉感又进一步加强了认知流畅性,使得大脑在处理它时更省力,这种省力就会使得大脑对它的印象更好——这种现象叫作“单纯曝光效应”。
7.运用系统一做出判断的方式称为“启发式”(可以理解为直觉思考)。当我们需要作出估算和判断时,我们往往会忽略客观的数据,而是采用两种启发式来帮助思考:
①可得性:一样东西我们对它记忆越深刻,就会觉得它越重要,越容易以偏概全;
②代表性:一个事物的特征越具有代表性,越符合我们的印象,我们就越容易忽略掉其他信息。
8.稳定:拖累成长脚步的元凶
• 确定性:大脑希望未来是可以根据过往的经验进行预测的,尽量减少模糊和不确定。
• 一致性:大脑希望接收的信息跟内在的心智模型是一致的,尽量减少矛盾和冲突。
• 适应性:大脑希望我们的生活模式是稳定不变的,一旦发生变化,它就想尽量恢复原状。
• 对大脑来说,维持原有的模式是最节能的,一切对原有模式的改动都是麻烦的、耗能的,因此要能省则省。
9.《困惑的三文鱼》中有一段经典的俏皮话:
“我想出了一套规则,这套规则适用于我们对科技的反应:
①你出生时已经存在的科技都普通而平常,是世界运转秩序的天然组成部分。
②你十五岁到三十五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令人兴奋的革命性产物,说不定你以后能以此为业。
③在你三十五岁以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秩序的。”
这段话很有意思,它反映出了一个直指人心的问题: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很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对一切都充满兴趣;但随着我们年龄增长,我们经历的事情越多,就越容易变得封闭、固执,对变化充满恐惧,日复一日地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模式里打转。
10.年轻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忙着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对它们进行整合、建构,为这个外在的世界建模。在这个阶段,一切新鲜刺激都可能成为我们心智模型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会对它们充满兴趣。
一旦建立起了某个心智模型,后面的工作就变成对它的修补和维护。所以,我们会开始排斥意外和变化,因为意外和变化意味着我们已经构建完毕的心智模型是不完善的,需要进行“大改”——这是一件非常耗能的事情,因此,大脑会下意识地排斥它。
11.大脑最害怕的敌人就是未知,也就是不确定性。未知就意味着许多不同的可能,那么对大脑而言,它就需要分配资源去逐一理解、思考和分析这种种可能性。这就会极大地占用大脑的空间,让它无暇去处理新的问题,被迫工作在“非节能”的模式下。
12.“认知失调”理论:我们总是追求认知和行为一致。如果认知和行为出现不一致,就会使大脑感到困惑,它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种矛盾,因此会感到非常不舒服。
这个时候,大脑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渴望:通过最节能的方式,去干涉这种认知和行为,使它们尽量保持一致。这种做法,就叫作“合理化”。
13.一旦你持有某个立场,带着立场去看待问题,很可能就再也没办法从中走出来了,因为你的一切行为,都在把你推向这个立场的更深处。这就是认知一致性的陷阱。
对大脑来说,承认“我错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只要不是非常紧迫、无可辩驳的情况,大脑会尽一切努力避免这个结果。
14.大脑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求:希望停留在“基线”上,不去改变,不去打破现状。
对大脑来说,我们的生活轨迹保持在基线附近是最好的状态。一旦偏离基线,大脑就会把它识别为出现了一个“异常”,从而需要调动资源去想办法解决这个异常,让我们的状态回归基线。
15.优质的睡眠是什么样的呢?我把它总结为三点,分别是“好、长、稳”。
• 睡眠质量要好,不要受到外在干扰;
• 睡眠时间要长,能够保证每晚7.5小时(约5个周期)的睡眠时间;
• 每天都在一个固定的、适合自己的时间睡觉与醒来,最好不要去打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