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集的《五十公里桃花坞》玩出了一个新模式,给出两个选项,旷野和轨道,让嘉宾们自行选择。有些人选择了旷野,被安排在一个海上的孤岛上,提供简单的生活物资,需要自己搭建帐篷、生火、做饭,没有厕所,没有可以洗澡的地方,还需要面对天空不作美时的狂风暴雨,为在何处睡觉焦虑。但这里不需要考虑做工,可以整日在岛上探险,阳光明媚时躺在岩石上,欣赏着大海和渔船,也是悠然自得,获得大自然赋予的宁静。选择轨道的嘉宾继续留在桃花坞熟悉的房子和环境中,被安排了指定作息表,起床、吃饭、做工、休息,所有时间都被规划好,他们需要按照要求作息,完成指定的工作内容,有盒饭提供,有工资支付,虽身体疲惫但是生活规律,自己不需要有太多的考虑。
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个可以追求身体和心灵的自由,但是要时时面对生存的问题,即使节目组已经提供了帐篷、大米等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局限的条件还是会带来很多隐患;一个就像我们日常的人生一样,按部就班的辛苦工作,两点一线,但是温饱富足,生活平淡却安稳。
害怕改变的人们往往喜欢选择轨道,一切的井井有条是自己可以掌控的,被支配的人生并不一定就不是美好的人生,身体虽然疲惫,生活方式虽然被框定,但是在这个框框中,因为熟悉而自在,因为规律而安逸。自己不用做太多的考虑和规划,只要按照要求去做,就会拥有相对平稳的人生。
而那些想要改变,想要探寻内心自我的人们会选择旷野,或许有太多的未知需要面对与挑战,但正因为这些不确定性才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才让人生更加的立体形象起来,才让我们有时间真正静下来想一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我存在在宇宙世界的时光缝隙中的价值和追求到底是什么。
这只是一期节目,很多嘉宾都选择了旷野,因为太久在轨道上,所以向往旷野的无拘无束,希望有一些不一样的人生体验,但正如李雪琴在节目上说的,没有轨道就不存在旷野,你只有在轨道上,才会期待旷野,真的在旷野中,又会想念轨道,看似对立的东西,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月亮与六便士》,最近刚看完的一本书,正好与这个综艺一起看完,斯特里克兰德,一个原本有着稳定工作和圆满家庭的证劵经纪人,为了自己内心的艺术追求,孑然一身离开伦敦,开启了自己流浪孤独的创作生涯。如果说他原来的生活是一种轨道,那么后来的状态就是原始的旷野。为了打破他曾经刻板规律的理性生活,他让自己走入了一个新的极端,放任非理性意识的泛滥,用野蛮、自私、毫不留情的生命力量冲击着理性秩序,成为了一个阴郁傲慢、目空一切的怪物,他伤害了自己的妻子与孩子,伤害了一直怜悯又崇拜他的斯特罗伊夫,也伤害了爱他的布兰奇,这种极致的改变让他的整个生活都处在罪孽与邪恶之中。
但即使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最后的几年生活中,在塔希提岛上,他也将旷野与轨道融合在了一起,与其说是这个岛上人民对他抱有同情和理解,不如说是他对自我的和解与救赎。极端的理性与非理性都不是健康的生活,人应该学会在两者中找到平衡点,既保留精神上旷野的追求,也坚守住轨道中的温暖与安定。斯特里克兰德在最后又重新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朋友,还有了稳定的收入,而他也在继续着自己的画作,并在临终前完成了一幅惊人之作,好似上帝视角,窥到了世界开辟之初之景象,并在最后用很旷野的方式,用一把大火烧掉房子,烧掉所有的痕迹,完成即圆满。他的绘画,只为自己而作,只为自己心中理想而作。
我们需要有月亮指引前进的道路,也需要有六便士带在身上,让前行更有底气和力量。谁说月亮与六便士就不能共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