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对“相互理解”的认识
——地位重要:“相互理解已变成对于人类的关键性问题“,它应该成为未来的教育的目标之一。”(这句话是对教育的目标的延伸补充,却又是非常必要的补充。我们的教育,绝对不能只停留在分数层面,成绩层面。教授“相互理解”是一个老师必须要做的事情,才能培养出以地球为村落的公民共同成长。)
——与理解的不同:“理解不是数字化的。教育理解数学或某一门学科是一回事,教育人类的相互理解是另一回事。”(理解不能被量化,那怎么叫做“相互理解”呢?学生理解某一个知识点,是一种理解,但不是相互理解。)
——包含两个焦点:一个焦点是变成全球性的人类之间的相互理解,因为个人、文化和从属于不同文化的人民之间的相会和关系在增长着。一个是个人的焦点,即亲近的人之间的私人关系的焦点。(第一个焦点,应该是全球性的,也就是国际理解。第二个焦点,是人与身边人和环境的理解。国际理解,需要有国际性的视野,格局。这需要不断地浸润与体验。个人理解,也需要教授,不是哪一个学科决定,而是身边的人,包括父母和老师决定的。)
02对“两种理解”的认识
——客观理解:一种是理智的或客观的理解。这种理解,经由解读和说明来实现。(客观的理解,就是可以被标注的,被说明的,比如对某种物质的认识,对药品的说明,就是一种客观的理解。)
——主体理解:人类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人类间的理解超越了说明。(主题理解,不用说明,可以意会,可以感同身受,可以心有灵犀,可以无须言语。这是一种最高级的理解。)
——相互理解的定性:是主体间的,它需要开放、同情和宽宏。(主体与主体之间,互相理解,是需要保持开放性,角度不唯一,需要有同情心,才能有共鸣,还需要宽宏,能够看得惯也能忍受。)
03理解有哪些障碍?
——干扰信息:总是存在干扰信息的传输的噪音,创造着误解和失听。
——概念的多义性:一个概念在一个意义上被说出,但在另一个意义上被理解。
——对他人的惯例和习俗的无知:习俗不理解,礼节不理解,存在无意识地伤害。
——另一个文化内部同行的绝对价值规范的不理解。
——对一个文化固有的道德律令、法律律令的不理解。
——用一个世界观去理解另一个世界观。
——用一种思想结构去理解另一种思想结构。
我们的不理解,一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二是所经历的事情不同,三是文化的不同,四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五是对其认识的不同。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种主义影响着我们的理解:自我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和社会中心主义。
附:金句整理
——人们愈是亲近,就愈是相互理解。
——联系没有带来理解。
——人类间的理解超越了说明。
——相互理解总是主体间的,它需要开放、同情和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