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和团队共读《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一书,书中提到的两篇教育学论著分别是《未来教育所必需的七种知识》和《构造得宜的头脑》。第一篇论著《未来教育所必需的七种知识》是莫兰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邀,全面阐述了他对未来教育的理念。他指出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许多被忽视或遗忘的核心问题,并提出需要引起各国教育界人士的思考和讨论。莫兰认为,未来的教育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识中的盲点:强调认识过程中的局限性和错误产生的可能性。二是恰切的认识原则:提倡科学与人文思想的结合,避免片面性。三是教授人类的地位:重视人类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位置。四是教授地球本征:关注地球的自然属性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五是迎战不确定性:培养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六是教授相互理解: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七是人类的伦理学:探讨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
第二篇论著《构造得宜的头脑》的核心思想是:改革思想与教育改革密不可分、相互促进。莫兰强调,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知识渊博的头脑,而是要培养结构合理的头脑。这意味着教育应该超越简化的片段性认识,认识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将复杂性简化为简单性,从而掩盖根本性的问题。他主张通过汇聚自然科学、人类科学、人文文化和哲学,来提升我们组织知识的能力,并促进两个分离文化的连接。
第一遍个人已经读完全书。开书茫茫然,闭书更茫然。接着跟大伙共读到第一部论著的第六章“教授相互理解”,还是晕晕乎乎。我已经习惯读经典晕晕乎乎的感觉。读不懂,不等于读的东西没有价值。对于经典的某些理解是悄然发生的。
后天期末考试,虽然我们的节奏比较缓,但是孩子们的浮躁还是能感受到。我采访了一个孩子,他们都说自己有紧张。再让他跟以前期末考试时的感觉比,他觉得自己状态有进步,因为经验越来越多。我想,是不是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增强我与孩子们的相互理解。
我写了两个句子给孩子:
大考大耍,小考小耍,不考不耍。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请孩子们发表看法。
有人赞同第一种,期末考试算大考,就可以耍一耍,因为平时很认真。不急于这一时。
有人赞同第二种,认为马上就要考试,就应该抓紧时间学习,总会多学一点。
有人两种都赞同,认为我们平时需要不考不耍,也需要临阵磨枪。
一个孩子却大声说:“我两个都不赞同。”
孩子们一阵骚动,有人甚至发出了负面的啧啧声。
我示意大家安静,先听别人的理由。
那个孩子说:“大考也不能大耍。因为考试不是一次,这一次考完,还有下一次考试。我们随时都要保持好的状态。临阵磨枪,根本来不及。就像你上战场,敌人还会给你留磨枪的时间吗?功夫一定在平时。”
掌声响起来。
我说:“这里的大耍与小耍,并不是真的强调耍,而是强调我们面临大考小考,有一个松弛的状态。这里的临阵磨枪 可能是平常不用功,临时抱佛脚的意思,也可能是临近考试,多学一点总比不学好。所以,我两个都赞同,也都不赞同。”
一个学生说:“老师,你这是自相矛盾哦!”
另一个学生说:“是呀,这事有点儿复杂了。”
“有时候自相矛盾也可以在一件事中出现,而且相互都有道理。一个真理的对立面也许是另一个真理哟。这就是现实世界和人类的复杂性。”我笑眯眯地说,虽然我知道他们可能听不大懂,顺便渗透渗透复杂性思维也是有好处的。
小朋友们神情似乎有点儿感觉。
“老师,你是不是要说,我们看问题,要从多个角度去看。”
“是的呀。就像我们这一次考试,有人紧张,很好,说明你很看重这次考试,这是你上进的表现。有人不紧张,同样很好,这是你自信的表现。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接纳自己的现状,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迎接考试就好。所以我们要多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并且能够接纳不同意见。”
其实今日和孩子们的聊天,纯粹是临时起意。现在回头复盘,却发现自己很自然地把平时看书的东西用到了课堂。经典阅读,时时都在发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