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我就在引导学生学习、积累小古文,激发学生学小古文的热情,所以尽管本课是三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小古文,但是学生入门轻松。
上课时,我把读准节奏作为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文只有两句话,根据句子基本构成就是“施动者+动作”,我要求学生抓住文中动词,试着朗读,进行断句。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第一句中“戏、登、没”都是动词,第二句“弃、持、击、得”都是动词。我要求学生在动词前用“/”划出节奏——“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朗读的节奏。
在本课教学中,第一我请学生自己看课文后面注释,“庭”注释意思是:庭院。第二让学生看插图,如“瓮”,通过看图,此处指:口小肚大的容器。第三查找资料,知道司马光是宋朝的大文学家,博学多才。第四让学生多读课文,读熟,读中理解。总结以上学习过程,学习小古文的两大法宝是看、读。
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注释,看插图,查字典,让学生积累理解古文的方法。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法宝。在学习如何读好文言文时,我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特点,讲授停顿之法,再让学生尝试自己画节奏,再出示节奏线,让学生跟着节奏线读句子,从而让学生领悟古诗文朗读的技巧,为今后的文言文朗读打下基础。在随后的朗读教学中,我通过范读句子,让学生跟读,再呈现多种文体练读等方式带领学生朗读文言文,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逐步熟读成诵,切实体会文言文的精炼之感,也顺利完成了课后第二题的任务。
回顾课堂,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我把许多时间花费在让学生逐一读注释上面,引导得过多,在学习完所有注释后没有让学生连起来说一说古文的具体意思,作为一篇叙事性小古文,理清事情的脉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是我觉得做得不够的地方。
我想:教学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