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和行为的根源来自于哪里?作者认为是基因、文化与性别塑造了我们的态度和行为。
孔子在《论语》中有一句话,性相近,习相远也。性,基因;习,文化。
有一句古话,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在同一家庭中,基因相仿,生活文化环境相仿,为什么兄弟姐妹的性格差异如此不同?ta们之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父母能否接纳ta们的的多样性呢?
由一个小的家庭基因,文化和性别的对个体的影响,我们放大看整个人类基因,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个体认同。
基因,体现了人类的普遍行为,我们的生物相似性。无论哪种肤色的人种,男人还是女人,我们基因的相似率达到了99.99%。这99.99%相似的基因决定了我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我们是社会化的物种,是活动的基因机器,继承了祖先为了适应环境形成的生理和心理遗产,群居生活,有通过学习和改变适应的能力等等等等。那差异的0.01%呢?和99.99%一起组成了我们千变万化,独一无二的个体的存在,有不同的肤色,有男有女还还有第三性,有不同的人格特质,很神奇,是不是?
基因并非一成不变的。我们的祖先遗传给我们的基因序列中对蛇、高度、蜘蛛的恐惧,在慢慢的随着我们的适应性经验做出其他的反应。我们的基因会根据我们的经验适应性的调整。那从古代到现代,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的变化,其中有基因的调整作用吗?还是文化的影响更多一些呢?
在这一章第154页,作者引用社会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所说,演化产生了我们的文化。先天属性(基因)和后天养育共同塑造了我们。
作者认为,文化的观点,强调了人的适应性,文化的影响可以通过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性别角色差异生动地体现出来。以前说,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赔钱货。现在,儿子是建设银行,女儿是招商银行。以前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娶妻娶妻,烧饭洗衣,繁衍生息。现在,女人也开始挣钱养家;男人也担起了洗衣做饭的责任。国外有同样的事例。哈佛大学商学院在1965还从未给女性颁发过学位,在2010年,哈佛商学院38%的研究生都是女性。
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有这么大的变化,为什么呢?体制的影响?人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如何评判这件事呢?它的有益的方面有哪些?它的无益的方面有哪些呢?
如果还是回归我们最小的文化单元,家庭文化,它是如何演化的?比如:由一位看爸爸妈妈脸色成长的孩子“演化”成一位有独立思想,有些叛逆的少年?是关系的影响?成长的变化?还是社会的变化?同伴的影响?作为家长我们如何适应这个变化?
(演化:某指定时空内所有事件之和。包括微观演化和宏观演化。微观演化是指短时间的演化过程。如果放在家庭中,从孩子出生到18岁,短时间的演化有哪些态度和行为呢?长时间的演化有哪些态度和行为呢?)
这让我想到章节的开头,作者以外星人到地球采集样本,看到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充满自信,盛气凌人;一个善良、温柔、谦恭、细心。外星人会怀疑这两个人其实不属于同一人类亚种。
这里我想到一个不可理喻的点。如果我们把自己作为一种物种,比如“我类”,而除了自己以外的ta人称为“ta类”,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我能够想到的是两点,第一点,我首先想到没有人懂我,我是孤独的存在。第二点,我不懂ta人。如果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是否更能接纳我们家人,朋友,社会上的陌生人的行为态度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让我们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更和谐一些呢?
因为我们既创造我们的文化世界,也被我们的文化世界所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