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第三㉔-㉖
㉔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㉕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㉖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仪封人请见。仪是一个地名,卫国的一个边城。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第一站去的就是卫国,当孔子走到仪这个地方的时候,仪封人相当于父母官,是仪这块封地的官员,他是有封地的,这个时候请见,他请求想见孔子。
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他说,君子来到我这个地方,我都是要去见一见的,所以,说明这个人是非常喜欢亲近贤人君子的。
从者见之。见就是安排这件事情,指的是孔夫子的弟子,孔夫子的弟子安排孔夫子和这位仪封人相见。
出曰。出来以后,仪封人对孔夫子的弟子们讲了一段话。“二三子何患于丧乎?”二三子就指的孔夫子的这些弟子们,何患于丧乎?何必担忧呢?
我们再来讲一讲“丧”字,因为孔子刚从鲁国出来,是丢了官职的,不再做大司寇了。所以这是丧其中一个意思。那么第二点,因为离开了故国,离开了鲁国,这是丧的第二个意思。第三,处在了一个礼崩乐坏的时候,所以这是丧的第三个意思。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在说你们这些弟子们,何必再去担忧这些事情?这个担忧就包含了孔夫子不再做大司寇,离开了故国;包括礼崩乐坏这些事情,你们都不必去担忧的。为什么?接下来讲了。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但是不用担心,因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让夫子来教化天下的。
我们讲一下何为木铎?
金口木舌称为木铎,就是金属的铜铃,但是舌头、撞钟是木的,称为木铎。木铎是用来教化于民的,在颁布政令的时候会敲木铎,所以木铎代表的是教化于民、颁布政令。
金口金舌称为金铎,金属的铜铃,敲响的舌也是金属的,叫金口金舌,称为金铎。金铎是用于战争的,所以形容战争用金铎,形容教化用木铎。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句话也广为流传,天是让孔夫子来教化天下,教化世人的。
我们这个时候再来回头理解这句话,这位封人,他是非常有智慧的,首先他喜欢亲近贤人君子,所以说,只要有贤人君子到达这个地方,他一定要去相见,要去交流和探讨的。
那么第二点是识圣贤的,在他和孔子交谈之后,就知道了,此人是圣贤之人,是用来教化天下的。所以和孔夫子的弟子们讲,你们何必要担心呢?天下无道很久了,但是你们的老师,孔夫子是来教化天下的,由此可以看出识人之准。
那么第三点,知天道。知道天道在这个时候需要什么。大道废,仁义出,当大道废除的时候,必然会有圣贤之人,必然会有仁义之人出现的。
所以这个人,首先喜欢亲近贤人君子,识圣贤,知天道,也果不其然,他所说的话,都一一得到了验证,那今天我们依然受到了孔夫子的教化。我们依然在学习着传统的文化,我们依然在学习着儒家文化,我们依然在践行着四书五经,我们依然要去做一个躬行君子,懂得以修身为本。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是舜帝那个时候的乐,相当于国乐。是赞美舜帝,以德善治理天下,得民心;《武》是周公所作,赞美周武王,以武力伐纣,以安天下,这是这两首乐的背景。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孔夫子所讲的话,子谓《韶》,孔子说到《韶》的时候,说尽美矣,又尽善也。美我们看看这个词,美通常是形容外在的。外在是和谐的,好听的,动听的,美妙的,我们都称为美。
又尽善也,善是指的内在。为什么说外在也美,内在也善,因为舜帝得天下,是禅让所得,是唐尧禅让给舜帝,舜帝又禅让给大禹,所以内在是善的,并且以德、善治理天下。
这个时候就告诉我们,内在是善的,外在是美的,所以叫尽善尽美。因为周武王是以武力得的天下,伐纣安天下,尽美矣,那么同样外在是美的,但是,却未尽善也。内在不足够善,因为是以武力得的天下,而舜帝是以禅让所得的天下,这里是不一样的。
孔子谈到这两首乐的对比,放在了八佾篇,我们再回到八佾篇是讲礼的。那礼之根本是要修内在的,内在有仁,内在有德,内在有道,内在有诚,内在有善,外在又有礼。呈现出来是美的,是和谐的,这个是内外兼修,才可以成为尽善,尽美。
所以孔夫子说了,两首乐之间的区别,一个是尽善尽美,形容内外要兼修的,一个是外在很美,但是内在却没有足够的尽善。
那我们延伸到平时的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不是外在呈现出来是美的,是和谐的就够了,要看看我们内在有没有尽善,内在有没有仁德,这是我们学习儒家文化非常重要的地方。
很多人说儒家文化不是培养了很多伪君子吗?这个实在是没有理解孔夫子的思想,我们再去回想,我们整个所学的八佾篇,看似是在讲礼,实则都是在讲礼之根本,都是在讲内在。
同样,这段话又告诉我们这个道理,要想外在尽美还不够,要内在尽善,内外皆美,这个才是我们修行所要追求的境界,所要达到的境界。
我们在人生当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自己做一个躬行君子,是让自己内在尽善,外在尽美,外在表现出来的是美妙的、美好的、和谐的状态,但是这样还不够,我们要让自己内在有道德修养,有仁、有爱、有善,这个才是我们修行的方向。
否则,如果只是外在表现得很美,但是内在并没有尽善,这个时候就是华而不实的,看着外在很好,但是内在并不够,你会发现走不长久的。
我们和其他人有生意往来,我们的人际关系,甚至在我们的家庭当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对方发现我们只是外在表现得很好,呈现出来的很美。
可是在实际交往的过程当中,随着岁月的变化,时间的变化,他发现我们内在没有尽善,就是表里不一,所以生意也不会长久,感情也不会长久,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也不会长久。
看似是讲礼,看似是在告诉我们表面的美好,都是在告诉我们,修内在的重要性。
我们内在一定是尽善的,我们要去做到表里如一,如此才可长久。这个也是一个君子对自己的要求,这个也是修行之道。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说,如果居上位的人,不能宽宏大量,不懂得宽容,为礼不敬。为,就是在行礼的时候,在做事情的时候,如果没有恭敬,敬畏之心,如果内在是没有敬字在的。
临丧不哀,当遇到丧事,遭遇到变故,如果我们内心是没有仁德的,就不会有悲哀的情绪。“吾何以观之哉?”我怎么能看得下去?这是一个反问句。
我们来理解这句话,处上位的人,要懂得以宽容为怀,要懂得宽容地去对待他人,那么居上位的内在,在一个宽字。为礼不敬,在我们行礼,也就是在做事情的过程当中,外在的行,外在的礼,内在是以敬为本。
我们只有有恭敬之心,我们有敬畏之心,我们做事情才可能去讲礼,做事情才会遵守礼仪,才会让他人觉得舒服。丧事以哀为本,这个是体现人悲悯的情怀,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看到天下大乱,看到社会现状,如果没有哀伤的心情,我们也不会尽己之力,去为社会,为某一个时代去做点什么事情。
所以告诉我们,处上位要以宽为根本,这是内在;行为上要以敬为本,这个是内在;遇到丧事要以哀为本,这个是内在;我们看最后这两段话,举了《韶》和《武》之间的对比,又告诉我们,居上位要以宽为本,行礼要以敬为本,在做八佾篇的总结,又回归了主题,在讲礼之根本到底是什么。
我们要想外在的行为是有礼的,内在是不能缺少仁、不能缺少德、不能缺少敬、不能缺少诚、不能缺少宽、不能缺少善。如果我们的内在没有这些东西的存在,我们外在又如何能有礼呢?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宽、敬、善、德、诚,这些都是仁体现的方式,如果没有了这些内在,我们外在怎么会有礼?它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必不长久。
学习圣贤文化,懂得修行之道,我们可以通过事情的表象去看本质。比如说我们在学习八佾篇,当我们懂得了圣贤文化,懂得以修身为本的时候,看似是在讲礼,实则它在讲内在的本质是什么,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有了这样的智慧,这个时候在生活当中才能游刃有余。
我们做生意、我们在交朋友,谈感情、选择伴侣,选择用什么样的员工,选择去什么样的企业工作,选择什么样的老板,都懂得通过事物的表面去看根本的实质是什么,这是我们修身以后给我们带来的智慧。
要想有这样的智慧,我们一定要不停地修养自己的内在,当我们懂得修行内在的重要性,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不断地增加自己的智慧,这个时候我们看一切,自然就变得通透,自然就会变得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