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0 星期日 阴
九零后的李老师是这个学期新来的,由于五年级一班的语文老师调走了,学校便安排她教这个班的语文兼任班主任。
我们学校虽地处农村,但隶属市直学校,近些年进进出出的老师很多,因此也形成了每个学年初新老师上亮相课的习惯。新教师亮相课是常规教研的开启部分,作为公开课,全校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要参加听评课。
李老师这节课主讲本册(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太阳》,这是一篇资深的老课文了,它之所以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是因为这篇科普说明文非常经典,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在文中都有着十分鲜明的描述。现在编排在习作单元里,自然得承担着其辅助写作的功能和任务。
因上一节课后有紧急事情处理,这节课我是掐着点赶到五(1)班教室的。这个时候,有些老师已经把教室后面的凳子坐了,我还是喜欢坐到一二组中间某个学生旁边,不仅可以共用桌子,黑板上的字也看得清楚些,更重要的还是能够近距离地看清授课教师的一举一动。
李老师先让学生翻开这个单元的“交流平台”,齐读里面画了横线的重点句子,复习学习说明性文章的作用。很显然,这节课之前,老师带着他们已经读过了“交流平台”的内容,还让大家画出了重要的句子。那么,这个内容有必要提前花时间专门学吗?接着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太阳的了解,出示相关资料补充了解。然后全班默读课文,画出介绍太阳的句子。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后,回顾太阳的三大特点。
很多时候,授课老师为了在课上节省时间,或想使课堂表现好一些,就会在课前进行“过度预习”。所谓的“过度”,实际上不亚于把答案都透露出来了。其中,“试讲”尤其普遍。也许是害怕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正确地回答出来,所以老师在课前就概括了太阳的三大特点:大、热、远。于是,课上老师一问,学生都能准确无误地答出这三个字。
再接着就是指名说哪些句子运用了说明方法,并重点出示了两组句子,让学生说说列数字的方法好在哪里。教学完了第1自然段,马上开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2、3自然段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太阳的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圈出关键词句,完成电子白板上的表格。
此时,班上的学生还算比较有序地前后桌组成一个一般3-5人的小组,每人拿出事先画好的表格,在书上找答案了。坐在我旁边的是两个女生,恰好前面一个男生转过来,他们三人一组。正当我以为是每个人都完成这个表格时,李老师的指令却是——第一、二大组的同学合作学习第2自然段,第三、四大组的同学合作学习第3自然段。
这时候,大家都只完成自己要完成的部分,所以,节省了一半的时间,老师就开始对答案了。
由上面李老师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以及我旁边的这个女生没有做完的表格,我想: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必要?
我们都知道,这种学习方式相对以前,有着它的新鲜感和其训练的着重点。出去听比赛课、观摩课,很多都是采取的小组学习的形式。可见,这种学习方式是符合现代学习发展的趋势的。但是,《太阳》这篇课文的1-3自然段需要让学生分组学习吗?我认为,太阳的三大特点是完整不可分割的,学生对太阳特点的认识和了解也应该是全面完整的。更何况,每个部分都有其侧重要呈现的说明方法,难道这个组的学生只需要学习列数字,就不需要学习举例子吗?
对于课文而言,我们当然是希望学生掌握得越多越好,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来源于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和学习。
可是,我又希望在这节课上发展学生的能力,想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该如何操作呢?
我认为,小组合作不是对知识的割裂,不是只专注“某项”,而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发掘更多的信息。它不是单纯地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分工,而应该是发挥所有成员的热情和努力,对固有知识结构的一种拓展、创造和超越。
如果我来教,我会在学完这篇课文后,围绕“太阳”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先进行头脑风暴,讨论出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根据活动方向、按照兴趣分组,新组合的小组自己选出小组长,讨论分工。向老师汇报本组的人员组成和活动方案,老师给出修改意见。给出一周的时间各组行动,最后利用一节课进行活动汇报展示。
现实课堂上的形式主义太多了,如果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素养,一切都是在浪费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