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大师的文章突然发现我们现在用的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他的这一章里呈现出来了,比如说要让知识生活化,学生的参与式学习,提倡大量阅读课外书,分层布置作业,关注差生,把所学的东西进行创作并分享,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记忆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自动生成知识并用自己所生成的知识去影响和教育同伴,注重口语的表达能力,语文上的诗歌、故事的讲述,数学解题过程的口述,思考过程的可视化。
读这些内容的时候,感觉到做他的学生,我自己都是愿意花一切的时间和经历去学习新知的。因为在没有束缚的环境中,在同伴互助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记忆、调用原有的知识体系来进行知识的内化、迁移、运用,这样参与式学习,缩短了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所学习的知识在最近发展区内,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胜利的果实。课外阅读板块推荐了阅读的种类和阅读方法。是啊,一个人的成才,只有在纸质的阅读当中,才能产生更多的与作者的共情,激发学习兴趣,大量积累课外知识。尤其生活于现在网络的时代,纸质书的抗争是必不可少的。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读一些名著经典和他们年龄阶段能接受的英雄人物故事,是有利于孩子家国情怀、想象力和智力的发展。在读书的过程当中,除了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些能力是现代素养教育背景下必不可少的。
反观现在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被教室的四堵墙壁堵住了学生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知识都是教师精加工以后强硬地塞给学生的,我们剥夺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在标准化考试的时代,答案都是预订好的,学生缺少了个性化的生成。思考的过程被弱化,培养出来的学生思考力弱,依赖性强。他们本能地渴望接受现成的知识,免去了探索的过程。其实,这样的教学,他只是知识的机械堆积,对人的能力的提升作用是被削弱了的。学习的过程当中成就感的获得也不够激励他去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在现实教学中,否定、批评超过了鼓励、宽容。在这种方式下教育出来的孩子。他们对学习是持漠视的态度,根本找不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不甚明晰。在他们的认知里,读书只是为了考个分数,考个大学,能找工作。对于知识的本源,他们是不甚了解的,所以现在厌学的孩子特别的多。
课外阅读的推广也是被忽视的。繁重的课业负担挤掉了老师们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由于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太多,导致学生巩固参与的时间少,阅读也被考试分数淡化。纵然有老师关注到了课外阅读,也缺乏阅读目的性,只是让孩子寻找一些读物来读,没有阅读书目和方法的推荐,很多孩子读搞笑漫画、网络小说,这样的阅读属于快餐式的阅读,它是没有深度和广度。
这一节里呈现出来的教学理念足够我们深入的研究,在现实教学中积极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