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章重点:
介绍“镜像神经元”概念。
大脑是可塑的。
如果你前面的一个人做得很好,而你竟然没有被触动,或者说,你的镜像神经元竟然没有被激活,那原因就在于你自己,因为你觉得那和你没有关系。
学习也好,进步也罢,从来都不是单独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交行为。
更深层次的动力很可能来自:
你亲眼见过一些人真正做到了。
你亲眼见过一些你知道确实有缺点的人竟然也做到了。
于是,你自然而然地产生“哦,连你都行,那我也肯定行”的想法。
作者举例他的同事张晓楠。
想要做到,就要先从物理上接近目标。
作者举例他爸爸因为他拒绝写《我的理想》被叫到老师办公室的事情。作者爸爸反问老师:陈老师,我想问个事儿……,你能不能告诉我你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
老师回答不上了,作者爸爸开口:“走吧,咱回家。”
信息送达本身不是教育,那顶多是出版。
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效社交,一定是群体共同成长。
耳濡目染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
耳濡目染才可能真正激活镜像神经元。
总结:
1.见到那些“真正做到的人”——很重要;
见到那些“确实有点缺点”但“竟然也做到了”的人——更重要。
2.想尽办法接近那些优秀的人,哪怕无法与他们有太多的交往,能够见到优秀的人本身就已经可能对镜像神经元产生刺激,自然而然地产生更强的驱动力。
3.背后重要的机理是:不再认为“那和我没有关系”。
二、个人感悟:
1.设立具体明确的目标。最直接具体的是找到要成为的目标人物,可以是某方面的偶像。例如摄影,若我想要发展家庭纪实摄影,可以找一个类似的摄影师,或者已经达到某个成就的人,例如拍《四个春天》类似的纪实影片或文章。例如家庭教育,可以寻找这方面的标杆。
2.寻到到目标人物,要物理上接近他/她,学习他。有机会的话,要产生交集;没有就物理上先靠近,例如买他的书或者作品,找他签字,给他文章留言刷存在感等等。以他为榜样,研究、学习他做了哪些事情、做了哪些努力,自己可以先模仿、研究、熟练运用、甚至超越。
3.善于发现身边励志的例子,鼓励自己也可以做到,甚至更好。例如育儿方面,我以前总觉得牛娃主要是因为有牛妈,牛妈本身就很努力出色,自己做不到。我现在不再认为自己做不到了。我现在想:“我也做得到!”所以我开始认真读书、写作、提升自己,想要以身作则,耳濡目染影响孩子,给孩子更直接的教育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