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们在选取素材时尽量找容易让学生引发共鸣的材料,而不是非得高大上才能“养眼”。如课例中教师选取“改革前沿市民生活场景”,让学生们了解祖国最发达城市的“排好队”这一想法固然很好,但的确离他们现在的生活场景太远,他们除了羡慕外很难取得一种高度认同,倒不如用手机拍摄当地学生们放下学时超市或小地摊场景更真实些。还有为了把课例提升一个高度,硬生生展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让学生们认读,这似乎有点高远了,因为通过他们麻木认读后很多学生不知晓是啥意思,只是在老师的“引领”下读了一遍罢了,此时倒不如用PPT展示出课本中的绘本素材让他们进行辨析,这样或许更接地气些。在我们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有很多课前预设好的环节,但在上课时,反而显得流程化。如果能让课堂预设自然生成,学生们在容易理解的情境中能自然感知、自然导行为上选。
选取离学生近的素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本报告系受2020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抗疫+云课堂”背景下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研究》...
- 面对面地听虞大明老师的阅读课,还是第一次。3月31日清晨六点出发,8点20分准时到达“和美课堂”第十一届全国小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