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篇梳理(上)

第一章的核心内容是:尽心知性,存心养性,修身立命。此为孟子心法,即修身之法门。孟子提出了心、性、命三个概念。就知而言为尽知,就行而言为存养,合而言之为修立。

第二章孟子提出正命的概念,即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第三章讲内求和外求的区别。第四章孟子强调要内求,即反身而诚。第五章,现状是大部分人都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因为未能立志,自觉地去修身立命。这四章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人生的意义。

第六和第七章提出“人不可以无耻”,羞耻之心使人向善,人若无耻,则会投机钻营,这是讲义与利的关系。第八章讲权势和礼义的关系,提出君子应该乐道忘势,这是对耻的一种延伸。第九章进一步讲君子的立身之道,提出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第十章提出君子应当有独立的人格,虽无文王犹兴。第十一章讲,君子有了权势地位,特别要戒慎恐惧。这几章的内容旨在阐述君子行事必须遵循道义。

接着孟子将道义运用于政教,在第十二章提出“以佚道使民,以生道杀民”的主张,第十三章通过比较霸道之民与王道之民的不同,提出君子的贡献在于教化,给社会留下精神财富。第十四章进一步提出仁言不如仁声,善政不如善教,善教方能得民心。

为什么教化可以有巨大的作用?第十五章孟子提出了良知和良能的概念,认为“亲亲之仁、敬长之义”通行于天下。第十六章以舜为例说明良知良能的巨大影响。第十七章,孟子提出,良知就是,不做自己内心不想做的事,不追求自己内心不认可的欲望。但是真正的良知只有经过困苦的磨炼才能体现出来,这是第十八章的内容。

[if !supportLists]第十九章,[endif]孟子将士人分成四等,即事君之人、社稷之臣、天民和大人四等。第二十章提出君子有三乐。第二十一章,孟子指出性与乐的关系,认为本性与外在的际遇是没有关系的,君子的性情完全发自内心被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它以仁义礼智为根本。以上孟子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人生的境界问题,这是良知良能观点的延伸。

第二十二章,孟子以周文王善养老的事例为切入点,说明亲亲而后能亲人之亲,国有仁君,而后有善政与善教。第二十三章,孟子提出圣人治天下,应该首先关注民生。这是良知良能在政教上的必然要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