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卑与超越》时,有这样两个案例我觉得值得我关注:
有这样一个男孩,他是个很懒的孩子,在学校也是如此,当他被问及为什么成绩总是这么差时,他说,老师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不怎么管理,而对于调皮的坏学生则会关注,所以,他宁愿做这样的学生。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老师的关注,并且,他根本不想改变自己的状态,因为这本身就是他的目标。
还有一个孩子,他很听话,但学习成绩不好,看起来很笨的样子。他有个比他大两岁的哥哥,哥哥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完全不同,哥哥显得更聪明,但是总喜欢惹祸。他告诉哥哥:“我宁愿笨一点,也不愿像你那样整天闯祸”,他的目标是避免麻烦,因为在别人看起来,他就是不够聪明,所以,哪怕表现的不好或者做错事,也能免于责罚,所以,他的笨可能并不是真的笨,而是在伪装。
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差生未必是笨学生,他们差各有各自差的原因。如上第一个案例中的孩子是为了多得到老师关注,第二个案例中的孩子是为了为做错事免于责罚找借口做伪装。
我们的工作中,差生不是一个两个,他们成绩差是很拖大家后腿的,所以领导反复强调提成绩在于提差生。可是我们用了种种方法,诸如单独辅导、延长教学时间等,就是收效甚微,所以提高差生成绩就成了老大难问题,久不见效,我们就会觉得一些差生无药可救,于是不得已放弃。可是,就算放弃,我们也知道有些成绩很差的孩子成绩差根本就不是因为笨,是因为他就是不想学、懒得学。
对于此种状况,看看阿德勒怎么说的呢?他说:
一直以来,我们治疗的目的都是消除病症,而无论是在教育还是医学上,个体心理学并不认可这一目标。比如,假如一个孩子的数学成绩很差,我们在教育时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其数学成绩,而并没有认识到他数学成绩不好的原因,难道是太笨?其实人的智力水平都差不多,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他厌恶老师,或者反感学校,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即便是强迫孩子学习数学,他的数学成绩也获得了一定的提高,但其实他还是会找到其他方法来达到这一目标。
阿德勒这段话其实是告诉我们,不了解孩子成绩差的真正原因,我们的做法只是治标不治本,事倍功半。这也让我想起第九届教育行走中于洁老师讲座中讲的她的育人故事。唯有了解学生不肯学习的背后原因,你才能在改变学生上有的放矢,真正去改变一个孩子,否则一切的做法不过是打着“为你好”的幌子急功近利罢了。
所以,要真正改变差生,还得先真正了解学生。只是,我们宁可在辅导功课上多下工夫,也绝不愿意去深入了解学生,因为没时间,没心情。一句话,没有真爱。恐怕这才是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