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理环境:要想学习好,运动少不了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句话坑了很多人。在我们的认知里似乎体力和脑力之和是一个固定量,一方面占比多了,另一方面自然会少。其实真正的结果不是这样的。
好的事物往往是“正相关”的
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发明了统计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相关性。他发现,如果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高,那这个人的其他方面往往也不错,比如自律能力、经济水平、包括身体条件都更好,也就是说好的事物往往是正相关的。
时常运动的人,体内生态环境犹如一汪清泉;而久坐不动的人,体内生态环境系统则更像一潭死水。这表明一个长期缺乏运动的人可能会变“笨”。运动能够使大脑长出更多新的神经元,这意味着运动可以在物理层面上让人变得更“聪明”。
我们每个人在遗传父母的基因时,大脑起始水平必然有差异,但凭借后天的学习和发育,这些生理差异逐渐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角力都集中在努力程度上。(一个人的成功和许多因素有关,这里作者只说跟运动的关系)由于注意力、意识和运动之间有大量重叠,所以运动可以直接从物理层面提升我们的专注力,自控力和思维能力等。
运动正是人生幸福正相关因素的出发点。
好的模式是“运动+学习”
科学研究虽然证实运动能使大脑生长出新的神经元,但这些神经元需要经过发育,长出神经轴突和树突,才能形成真正的神经细胞。简单地说,新生的神经元就像一棵树,它需要长出树枝和树叶才能活下去。
所以运动不是关键,运动之后的活动安排及环境刺激才是关键。有效的模式是这样的:在运动后的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解题、背记、写作、编程等,或是一些需要复杂技巧和体力劳活动,诸如舞蹈、钢琴等以接触新的环境人物或事物,这么做可以让新的神经元受到刺激,不断生长。并且“运动+学习”的模式需要坚持,因为新的神经元从生长到成熟通常需要28天。
绝大多数运动者的硬伤就在这里:运动之后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他们习惯于在运动后看电视、刷手机、玩游戏、逛街、聚会、和朋友闲聊,甚至直接睡觉,做那些无需动脑或让自己感到很舒服的事。真的很遗憾,那些好不容易生长出来的神经元随即消失,他们因此错失了变“聪明”的机会。
如何正确地运动
有效的运动不是高强度的“折磨”自己,也不是在室外闲庭信步,而是保持适当的心率。专业的建议是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220-减年龄)的60%~80%之间,刚好处于身体的舒适区边缘,每天活动半小时,就能产生极好的效果。一个最简单的方法,让自己保持做有氧运动时有些气喘的状态。比如跑步时保持足够快的速度,直到有些气喘,持续1~2分钟,然后改为快走,调整呼吸,重复即可,这个活动量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达到。
小朋友们在学校,课间一定要出去活动活动,让自己达到有些气喘的状态再进教室。这样非常有利于下节课注意力的集中。
提到运动大,大多数人会选择跑步,但要想获得更好的效果,最好结合复杂运动。活动越复杂,神经突触的联系也就越复杂,突触生长也更密集。所以更好的运动方式一定同时包含有氧运动和复杂运动。
四肢发达,头脑更发达
运动更大的意义不在于健身,而在于健脑。现在觉醒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开始相互鼓励去学习和运动,甚至还流行起了这样的文艺箴言: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作者觉得这样的表达更合适:灵魂要想走得远,身体必须在路上。据科学研究表明:运动是消除抑郁的良药。
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强健的身体既是大脑贴身的生理环境,也是大脑工作的最佳保障。
从现在开始给自己的运动计划赋予新的意义吧!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