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研习《示徐曰仁应试》,感触颇深。阳明先生此文虽为科举应试而作,却字字直指修心本质。其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士子,于今日高考学子乃至所有面对人生大考者,皆如明灯一盏。结合自身经历与教学观察,试将体悟梳理如下:
第一段说的是考前和考中,不要患得患失,尽人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一点或许很多人就做不到,大部分学子在考前会经历自我焦虑的过程,吃不好,睡不好,心里总是装着考试这件事,想着考试的得失。还清晰的记得我教过的一个学生,他是属于那种内向型的,平时少有言语,有什么事情放在心里很少跟别人分享。这种性格就造成了他焦虑的原因,考前他总是担心自己考不好怎么办,考不上大学周围同学会怎么看我,父母的期望还有老师对他的关爱,想到这些他晚上睡不好觉,白天想看书也看不进去,这种精神内耗把他的能量拉到了最低点。考试的时候发挥不出来,很多复习过的知识记不起来,这就是心态不稳定,自己给自己加压,内耗。正确的做法是将考试视作“检验阶段性耕耘”而非“定义终身成败”。如农民播种,专注除草施肥,而非日日焦虑收成。
第二段讲心念得念失念文字三用,做事怎么能成呢?反过来说,全心全意就是敬事。在考前总想着自己要成功,但真正考试时却发挥不出来,所以阳明先生说考前十天需要涵养精神,饮食和休息,调养身心,不是大吃大喝,也不是整天睡觉,要把最好的状态留到考场上爆发出来。这一点很多孩子也难以做到,大部分父母想给孩子好好营养一下,吃大鱼大肉,孩子也想着放飞自我,去外面吃点好吃的,殊不知,这样会埋下很多隐患,如果孩子肠胃不适,身体不舒服就会耽误考试,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阳明先生在文中有一个考试心决,即16字真诀:“众方嚣然,我独渊默。中心融融,自有真乐。”它的意思是说:别人都在喧闹浮躁忙乱,我却独自如深渊般静默,心中保持一种圆融状态,自然而然,生命中那种真正的乐趣悄然发生。这是多么好的心法啊,考前调整自己的心态是最重要的,考试前两天,要怡神知趣,考试当天,要心无二用,如此,方能在考试中取得佳绩。根据阳明先生的心法,我认为:考生在考前七日始行“子午养生法”——子时(23点)前必眠,午时小憩养神。饮食清淡如常,切忌突击进补(曾见学生因考前狂饮“提神参汤”致鼻血不止)。每日晨起闭目观想“考场场景”,从拆试卷袋到书写答题,细节越具体,临场越从容。 考场若遇心慌,可默念“吸-屏-呼”(4-7-8呼吸法),三次循环即可让交感神经回归平稳。
我在参加成人高考的时候,考前一直没有看书,因为我认为靠着自己的内存,肯定会录取的,考试前几天,我化了一个晚上去看书,我看的时候不是背,是用理解的方式去读,把书中讲的一些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来理解就能入脑入心了。那个晚上我是怀着轻松的心态去看的,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我的想法是尽力去考,考多少没关系,人生不只是这一条路,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一次的考试我发挥得特别好,后来我以高分被一所大学录取了。心态决定结果。我始终认为:将备考过程转化为“专注力、抗压力、规划力”的淬炼,这些品质远比分数更具终身价值。
若把人生看作百年长考,则每一次挫败都是补考机会。如褚时健74岁再创业,王德顺79岁T台走秀,皆印证“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真谛。考试如镜,照见的是我们面对无常的心性功夫。愿诸君能借阳明心法,将考场化作觉醒的道场,让拼搏之志与平常之心如阴阳相济,终致“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