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的《认知觉醒》-上篇 第一章:耐心:得耐心者得天下
缺少耐心的表现:喜欢从简单的事情开始做,然后沉迷于娱乐和休闲中;容易将注意力放在身边的琐事上,无心去做重要的事情;容易被鸡汤文激励到后三分钟热度得去收集各种学习资料,文章,然后放在收藏夹吃灰;当自己有一点点改变时,就急于告诉全世界自己的计划和目标,但是一旦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放弃,提不起精神继续面对;常常没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容易跟同龄人对比,产生落差后更加不自信而退却;当自我鼓励后,喜欢报种班,看各种书,写满日程计划表,似乎很充实,但计划永远只停留在纸上而已,看不到变化就觉得自己也就那样了———上面这些行为也是目前自己的情况,基本完美匹配。有时候努力到可以自己感动到自己了,但是日复一日这样下去,而没有深入关注自己内在的思考,行动和改变,总是会学无所成,甚至陷入自我苛责,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就越迷茫越学,越学越迷茫的漩涡里无法自拔。
原因是我们的天性在作祟,单纯地吸收是简单的事,也是本能脑喜欢的趋易避难,让自己不自觉地沉浸在表层学习中去,人的大脑都喜欢确定性,可量化和有及时反馈的东西,如每天看几页书,记几个单词等行为,也就是打卡,但当自己沉迷于量化后的东西时,往往会容易把自己的重心偏移,都忘了自己当时做这个事情的初心是什么,当自己感觉没什么变化时就失去耐心继续做。
停留在表层,我们就会陷入欲望的漩涡,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要,忙忙碌碌却收益甚微;若是能深入了解底层,盯住实际改变,我们才能跳出盲目,焦虑,浮躁的怪圈;如过一本书里面有一两句话对你有改变的作用,就已经好过看了很多本书,而自己只是曾经看过或知道道理而已强。人与人的差别就在于是否认清楚底层的原理并想办法去克服天性,学会延迟满足。
耐心并不是要用意志力去坚持的,意志力是个消耗品,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不能因为缺少内心而责怪自己,这是人天性的一部分,学会接纳缺乏内心的自己;
重点:
复利曲线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达到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前提是需要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方向,并在积累的过程遵循刻意练习原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
成长的普遍规律: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成长权重对比: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如果不盯住内在的改变量,那么表层投入的学习量再多也会事半功倍。
学习曲线:几乎任何学习都是有这样的规律,刚开始进步很快,然后慢,进入一个平台期,平台期容易给人一种没有进步的假象,其实大脑的神经元细胞一直都有发生着连接和巩固,付出再大点的努力后跨过去就会快速提高了。了解上面的规律会让自己在长期的努力后遇到的冷寂和挫败时,能够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耐心并不是靠毅力去坚持的,而是在了解学习和成长背后的规律和原理后,了解自己目前的阶段和能力水平,给自己合理的定位后,拥有长远和大格局大眼光和信心,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加具象的认知。
拥有耐心的方法:1.面对天性,放在心理负担,坦然接纳自己。2.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后娱乐是将娱乐的快感建立在完成重要任务后的成就感之上,娱乐起来就更加轻松,自在和满足,也当是一种奖赏。3.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能够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的人擅长于探索做某些事情背后的意义和好处,做每件事情都需要有目的性地去思考背后的意义,让自己多维度去认识到价值所在,自己会有更多的耐心去做下去。
读后感:
这一节的阅读让自己受益良多,前面提到的问题几乎是自己目前阶段遇到的最大的问题,自己陷入了学习的不良循环后,又不知道怎么跳出来,让自己一直深陷其中持续了几个月,没办法理清自己的思路,书也看不进去,朋友的建议也没法很好的吸收,严重时还导致自己的情绪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这几个月感觉是自己的一道坎,自己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内心充满了自卑感无力感,但是感觉别人又无法理解自己的感受,很痛苦。
这段时间调整状态好些后开始看这本书,希望从书里可以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目前看到这一节,感觉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前面提到的问题让我更加清晰得认识到自己当前的情况和状态缘由,过程中自己也会有责怪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努力,其实自己更多的是本性在作祟,现在更应该做的是接纳自己的没耐心,认清自己的阶段和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自己没有必要让自己什么都会,什么都知道,更重要的是自己应该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最近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后,感觉整个人都活过来了,接下来就是需要跟着这本书继续进行自我的进修和学习,希望一个月后读完这本书的自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改变,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改变,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