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精益执行——读《华为的冬天》有感

  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中发出的疾呼:“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这看似是企业家层面的战略忧思,但对每一个身处业务末梢、肩负最终落地职责的活动执行部门来说,这句话更像是一记砸在心头的重锤。我们不仅是战略的执行者,更应是危机的第一感知者。行业下行、消费降级、出生率下降,这些词并不是近期才产生的。从第十届花样少年全国总展演再次创造新的参展记录,到2024年12月份举行的历届规模最大的“第十一届花样少年展演启动仪式”,即使是各省全面启动的前期,这些带有强烈“负面价值”的关键词,其实都未被真正重视。然而在仅仅2-3个月后的各省份海选组织阶段,问题就尤为凸显,各省原计划的活动规模、新增拓展机构数量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直观的判断就是市级、省级、全国将要经历的考验,这个时候作为活动执行团队才真正认识到了“市场不乐观”。最终以1.1万人收尾的第十一届全国总展演,看似还过得去的数字只不过是劫后余生的庆幸,然而这个“劫”同样也是连续剧还未结束。

   在整体市场规模萎缩、新赛事层出不穷、活动类型同质化严重,“危机意识”将是展演、公司存活的第一前提。若要在行业中持续引领,就必须像华为那样,主动寻找“最短的木板”,不断进行自我批判与流程优化,市场端物料策略的支持、地方资源的对接和有效利用、盈利方式/模式创新,不断识别并补齐这些细节短板,才是抵御“冬天”的第一道防线。

  另外任老一针见血地指出“执行流程的人,是对事情负责,这就是对事负责制。事事请示,就是对人负责制,它是收敛的。”这句话更是直击活动执行中的痛点和难点。我们是否习惯于“等领导指示”?是否因害怕担责而不敢在现场做决策?真正专业的执行团队,应基于清晰的标准流程和授权机制,实现“端到端”的高效闭环。若想提升执行品质,就必须推动执行团队从“对人负责”转向“对事负责”,赋予项目负责人和现场执行人员更多的临机决断权,同时配以明确的责任追溯和绩效评价。

  对于活动部或者整个青少业务而言,已经不是冬天离我们有多远,而是在危机四伏的当下如何杀出重围再次看到花开的春天。唯有将忧患意识转化为执行细节的持续优化,将模板化、流程化、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每个岗位,才能真正为组织穿上过冬的“棉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