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本文不仅语言生动有趣,而且内容前后衔接自然,一步一步地把“我”对父亲的表的“认识”展示出来。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本课的一大特点是运用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课文第九自然段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心理描写是小说、戏剧、散文和记叙文中常用的方法。以前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有提示语,易发现,本课的不少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没有提示语,难分辨,如何辨别呢?教学时,我让学生尝试着在句子前面能加上“我想”的就是心理描写。如句子: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们就可以在前面尝试着加上“我想”,那么这句话就是心理描写。
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学生运用这种方法仔细阅读,辨别,很快地找出文中其他心理描写的句子,准确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作者童年的天真无邪,效果明显。
回顾本课教学,还是有一些遗憾:
朗读教学指导不到位。文中有“我”和父亲的三次对话,在指导朗读对话的时候,句子的语速、语调指导不到位。如第一次对话中“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此处是“我”第一次要碰父亲的表,语速可以稍快,语调可以上扬,体现“我”急切、强烈好奇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