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程序性知识:它是关于“如果那么”的操作性知识,而且是自发的。
程序性知识是怎么来的?包括老师传授的和自己总结的哪个更好?某种意义来说,自己总结的更好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联系:先学陈述性知识,自己运用变成程序性知识。
自己有了能力再转变成陈述性知识,也就是隐性知识显性化,这个不一定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父母给孩子讲题,先想想自己能不能把程序性知识变成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应用:专心、分心、孩子人生各阶段的变化前,先给孩子一些程序性知识,让孩子更好的适应。 思考1崔律讲述课程的逻辑:是什么,怎么来的,和其他的区别和联系,如何运用,逻辑是按照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按照听的人的需求来定的。
如果崔律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来定,这个课程就不会很精彩。 知识点的运用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逻辑,一般解释思维模型(先清后部)或者概念(如崔律讲的程序性知识),比如先清后部的思维,在中医上,在孩子学习上搬走学习障碍的大石头,在功能医学上先去除都是这个思维,甚至在亲密关系上,老公老婆隔阂很大,那么一定要先清除隔阂,然后再做促进的事情,不然后面的促进是很难做的好的。
肚子里没有墨水的时候,我就会习惯性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来定大框,之后填充。如果肚子里有内容,我也不会先框定要写什么,而是信手拈来了。
所以又一次感受到卡片笔记法的好处。 思考2程序性知识是怎么来的?方法一,跟别人学来的,然后反复练,练的时候会遇到问题,总结改进,最好有老师。方法二,自己总结的,能总结是因为自己已经有一定能力了,根据总结复盘改进,自己就是老师。
所以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要重视充分理解,做,复盘和改进,也就是反复磨。
我刚学了一个开头如何写,一个开头挺吸引我的,我就模仿了一下,然后没然后了,跟“反复磨”相去甚远。我学习日清单、卡片笔记法、时间记录、吸引力法则,哪个都没有“反复磨”。
做小书视频,我总结了步骤,离极致也很远。 所以崔律的课不用听新的,把以前的反复听,真正变成成自己的才是关键。 做这个要先有个前提,就是目标要清晰,比如小书就每周高质量的输出两篇不违规的笔记。这是执行指标,而它的目标是每周100粉。
每周100粉为了每周14人转到微信,这样按照7.5%的转化率,一年加人666,每年可以帮助50个人。
小书任务的尽头就是能到微信就完事了。 每周总结复盘的时候要去考量执行指标和目标之间的连接性是否合理,如果达不成目标,问题到底处在哪里。
提升能力要有大地图和小地图,大地图让自己总能看自己到了哪里,是个监控程序,小地图看自己做了什么,是个执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