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就已经看完了魏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一书,全书300多页,只花了6天时间,印象中是读的最快的一本。相比有些老师们的读书量,虽然不多。不过用魏老师的话:跟过去的自己比,不断追求进步,这样会让自己更开心些。
总结这次读书,为什么会更快呢?
一、定目标而不是定时间
以前读书是定时间,半小时或者一小时,但是往往有时候被事情打断,所以看书就变得很零散,时间也不好统计,所以看了多少内容,自己心里也没数,有种看了多少算多少的想法。甚至有时候会有种磨蹭时间的感觉,自我安慰,以为时间够了就代表自己很认真。所以看书的效率不高。
魏老师刚教书的时候不管工作多忙,每天给自己定的目标是50页。
所以这次,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大概40页。每本书的时间不能超过一个星期。
每次开始看的时候都会要在目标的最后一页折一下。这样发现定了量以后心里就更有数,这个时间段看了多少页,还差多少页;看书时虽尽量用整块时间,但是有时候不得不处理其他事:比如,家务;比如孩子的突然需求;还有其他的临时事务。不过再回头来看的时候,心里也知道看到哪了,离目标还有多少页。
有时候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发现还没完成目标,这时候就会调整内容,看书速度就会加快。有些地方一目十行,有些地方就细看。这样最后也能完成当日的目标任务。
二、句子摘录,笔记最后写
在读书过程中,有会有一些自己认为启发笔记深刻的句子和内容,想要记录或者摘抄下来。以前的习惯是每读边摘抄,这样就降低了读书的速度。这次采用的方法是:读书中一些好句子,好想法,好观点先画下来,做好简单的笔记。等今日目标完成以后,再统一花一定时间进行整理和摘录。通过这样的过程就又等于梳理了一遍内容和观点。这样有助于加深印象和整合。
比如:
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说,让学生读,让学生写,这样做,学生的兴趣比听老师的独角戏要浓的多。
课堂教学方法,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学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于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教学方法:
集各家教法所长,结合自己的素质,性格特点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探索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方法方面: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定向,自己的教学必须定向,增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少做无效劳动。
培养学生的效率高,在固定的时间内做同类的事,形成习惯,鲁迅说。“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方法:要有科学支配时间的计划——高效运用;精确计算;迅速改进。
设立高效学习日,用好时间的“边角余料”。
图对待差生的态度:我是在帮助学生学习,帮助就意味着必须耐心的到学生心灵世界中去寻找他们那些好学上进的脑细胞,使之兴奋起来,学起来,然后我再帮助他学习,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要坚信他脑子里有好学上进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强迫命令,才能避免师生对立。
搞好语文教学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就是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教学育人。
好的教育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克制。
三、将写作任务分割化,拒绝“等有时间再写”
读写结合。从教师专业化角度,写作是教师成长的必经过程,但也是最难的一步:写什么?怎么写?这里每一步都需要大脑的思考。因此难也是难在这。但是如果又缺乏了这个过程,只有输入又没有输出的话,进步和不足也难以发现。而写的过程往往又是对读的进一步思考和信息的整合,这样又无疑促进了自己的读。因此很喜欢“倒逼”这个词。真的只有逼逼自己,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也给自己定过每日一更的目标,但是在坚持了三个月之后有所松懈,发现只要停了一天,就会有两天,然后就有三天,最后就又重新开始。所以一定不要有第一个开始。
但是事实上,有时候确实总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想做或不想做,总之都要去处理。所以总觉得缺乏时间,时间的碎片化就会给自己找个理由:等有时间再花整块时间来好好写。但是从白天等到晚上睡觉,发现都找不到想写的整块时间。最后就这样在“等”的过程中一天过去了,结果就是没写。然后等第二天,结果第二天也是这样过去了,也依旧没写。
所以永远不要有等的想法,而是换成为什么不现在做呢?
自己再忙能忙得过魏老师吗?魏老师身兼20多个身份,依然可以做到每天5000字的写作输出。不过有时候也确实有很多事情,时间不够的时候,那又要完成写作的任务,怎么办?
我实验了一个方法: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今日写1000字左右,看似对自己有点难度,然后分成了三个时间段写,早上完成300字,中午再写300字,到晚上写完300字。这样就容易完成。
最关键是想做,既然想做,就不要给自己的懒惰找理由,只为完成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