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已过万重山,当我上完课时,我就有一种这样的感觉。我简单说说我的备赛过程。
每次备课,都会说到研读教材教参,但是很多时候也都没有研读透彻。
研读不是看一看,知道有哪些内容就可以了,还需要明白教材里,每个环节的过渡语,它的问题为什么要这样问,这样问的作用是什么?这样问了学生会有怎样的思考?对达成教学目标有怎样的帮助。教参上的每一句话也很重要,有助于你对这节课的理解,在读的时候可以勾画重要的信息。备课的第一步就先看,看了以后,可以先把教材上的设计思路写出来。
写出来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思考,调整。然后写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不这样设计行不行?要让每个环节存在有它的必要性。这样整堂课的设计思路才更加清晰,才更符合逻辑。
设计思路出来了就需要去试讲,以前我理解的导入就是让学生感兴趣,然后导入到这堂课。教研员刘老师在指导课的过程中就提到,我们的导入是要让学生产生疑问❓聚焦问题产生疑问❓这样学生才有探究兴趣,才能保持课堂兴趣。所以导入的时候需要思考怎样让学生产生疑问❓
再试讲的过程中,特别关注的就是逻辑通不通,顺不顺,组里的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就给我说到了,当你写不出很好的关键问题,写不出很好的过渡语时,就去看教材,所以我们在每次修改的过程中,也应该反复读教材,毕竟教材上的一些问题是经过大咖的讨论,在某些环节用来过渡提问,比自己想的效果要好。
在刚开始的试讲中,我问的一些问题,学生回答得不是我的预测,我就有点收不回来,接不住,后来组里老师就告诉我,自己一定要清楚每个环节自己要达成的目标,要把学生的回答引到自己要达成的目标上,而不是问学生要答案,每个班学生的情况也不同,所以每个问题,学生的答案都会有不同,只有自己清楚了每个环节需要干什么,达成什么,当学生出现各种答案时,自己才能想办法临时解决,学生说的太开,就重复自己的问题再问一遍,或者问得更加细致一点,更聚焦一点。
磨课的过程真的很有收获,自己磨课收获更大。谢谢刘老师的一对一教案打磨,一对一听课指导,也感谢组内老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