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期间开始宅在家中读书,再次阅读尘封在书架上多年的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和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看着当年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标记和批注,不由得感叹时光飞逝,而学问长进却还是缓慢。六月份疫情消退,在图书馆借到《稻盛和夫的论语》一书,读起来另有一番风味,不同于以上二位。如果将三位先生的对《论语》的解释对照学习对我们的理解和实践应该大有好处,于是萌生写作《三家读论语》的想法。
《稻盛和夫的论语》一书是选编,所以根据该书的内容,再去阅读钱、李先生的著作。总共解读《论语》中的约八十篇。中间虽断断续续但终于没有放弃,并在2021年最初几天将稻盛一书的所有内容写完,可谓告一段落。
在此总结自己的学习《论语》、阅读大家著作的体会,以及自己写作的感受,并计划下一步学习的策略。(1月5日)
对三位大师的认识
读书就是与智者对话。这大半年几乎每天都与这三位作者“交谈”一会儿,慢慢地这三位的言行形象地展示在我面前。
钱穆先生衣着长衫,而且旧学深厚,对《论语》中的特定背景下的典章制度和生活风俗的考证了然于胸。更关键的是钱先生是真正的孔子的门徒,对孔子的学问充满崇敬,并且以推行孔子之学为努力。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时时刻刻以后来青年学生为对象,将治学方法和盘推出。字里行间,钱先生也如孔夫子一般,温良敦厚,在我眼中他就是孔子当代的化身。
李泽厚先生有更广阔的学术视角,尤其是借鉴现代西学体系,提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性结论“实用理性”,以及孔子之学是传承上古氏族社会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治理模式的现代性的结论,很有解释力。李先生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和骄傲,在他内心“中学西学”是平等的,差异是个性和各自的历史路径。
从李先生的文字中能感受到文革和国内的不良政治风气对李先生的伤害极大。他频频用文字对文革和政治风气进行抨击和讥讽。但是不幸的是,李先生在《论语今读》成书之时(上世纪九十年代)对中国政治社会环境的悲观预言,在今日二十一世纪中国已经成真。(1月6日)
稻盛和夫先生虽然是日本人但是颇受中华儒家文化的熏陶,在他身上也体现着儒者的“仁义礼智信”的风貌。他更加强调孔子思想对现在公司经营的指导这种实用性。把孔子温和语言背后表达的“坚毅”提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总之,钱先生更加温良敦厚,李先生更加理性,稻盛和夫先生更加坚信心的力量,更加勇猛。
对修学实践的理解
虽然写作很久,但是知行合一对我还是困难的,如何将孔子之学应用于实践,从而和自己的生活发生关系,得到“益处”,专家学者们很少给出具体指导方案,即孔学在当代缺少系统化的或面向民间的修学体系。
我写作过程的体悟即使变成文字,但也会逐渐淡忘,所以孔子说的“无忘其所能”的重要。也就是必须要将《论语》中的文字背诵记住,才有可能在遇到情境时,灵活运用。所以下一步需要重新梳理自己的文字,更重要的是将相关篇章背诵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