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志闲而少欲
“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对过去的记忆。比如我们现在写日志,就是记载过去发生的事情;或者每个县都有“县志”,也是记载这个县的风土人情。
所以“志”的第一个含义叫“记忆”,中医的五行理论讲“肾主志”,也就是说肾对人的记忆力起作用 。
“志”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对将来的图谋。我们经常说,“这个人很有志气”“很有远大的志向”,就是说你将来要干什么事情,这个“志”不是指当下。
所谓“志闲”意思就是你把对过去那种沉重的记忆放一放,不要老纠缠于过去,特别是那些不好的事情或者是很牛的事情,正所谓好汉不提当年勇。可有的人却整天活在幻想当中,想着“我将来要做什么事”。
所谓“少欲”就是我们讲的“恬淡虚无”的“淡”。人是有七情六欲的,道家不主张绝欲、禁欲,更不主张纵欲,而是在“纵”和“禁”之间取了一个“节”,有节制、有节奏,这就是“少欲”。
“志闲而少欲”,其实就是要强调,大家该吃饭的时候认真吃好这口米饭,该去洗澡的时候,认真洗好自己的澡。你吃饭、洗澡的时候,就不要想未来、想过去,要认真看看现在这一秒钟到底怎么样。简言之就是要活在当下。
心安而不惧
“志闲而少欲”,然后才“心安而不惧”。“安”字上面有一横左边有一点,右边有一点,三面都是包住的。这个“女”就像一个人一样。把弱女子保护起来。
我们的“心神”也应该有这么一个庇护的场所,这时候才叫“心安”。保护“心神”的无形宫城叫什么呢?中医把它叫做“心包”。“心包”负责守卫“心神”的安全。“心包”把“心神”保护好了,人就没有任何害怕的东西,就“不惧”了。这时候,人处在一种身心健康的状态。
“惧”字,去掉竖心的“具”实际上是猫头鹰那种瞪大眼睛的惊恐状。神明都从眼走,如果人心安定,肾气充足,自然可以闭目养神。
“心安而不惧”说的是让我们的“心神”,包括我们的情绪、形而上或形而下的东西都能够好好地藏在里面。当我们的“心”能够藏在里面的时候,再碰见那些本来应该比较害怕的事情,我们也不会那么害怕了。
形劳而不倦
“倦”是由一个“亻”和一个“卷”组成。肌肉开始痉挛收缩,卷起来了就叫“倦”。所以这个“形”指我们的肉体,包括我们的四肢,当其用力、工作的时候不要超过极限。这种极限的表现就是抽筋。
“劳”的繁体字是“勞”,它上面是两个“火”,这两个“火”有什么意思呢?我们说正常的规律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你晚上还加班加点,点灯熬油继续用力的话那就叫“劳”了。也就是说晚上工作不要过度,因为晚上是睡觉的时候;还有,不要累得抽筋。
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人不怕形劳,就怕心倦。在阳光下伺候花草,人的心不会倦,因为那些生命可以滋补你。愉快,心就不倦。心不倦,气就顺,这就是“气从以顺”。
顺,是我们中国人最喜欢的生活状态。“顺”字有“页”部,指的是头。所以“顺”,首先要头脑清楚,精神愉悦,怎么才能愉悦呢?关键在于下面两句:“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道家的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就是“各从其欲”,而不是大家追求某一个共同的欲望。
每个人有天赋的不同的身体、不同的气血,有各个发自内心的不同想法。如果顺从其健康状态下的欲望,他就会活得很快乐;如果满足他病态的欲望,那就错了。
“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发自内心的那种欲望,才会“皆得所愿”,即得到满足,这才是最理想的生活。所以“各从其欲”就是说你应该发挥自己的能力,天生就该做这件事情。
人各有爱,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喜爱的事物,最人性的生活是顺从其健康状态下的欲望。
我们现在很多人常说“我为你好”,然后把自己的欲望强加给别人,这种“己所欲”或者“己所不欲”,施不施于人都不重要了,因为首先你站的角度就错了。你站的是“己所欲”,而没有去问问人家想要什么。人家本来不想要这个东西,很痛苦;你却觉得别人不接受你,也很痛苦。最后搞得大家都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