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第七》10:有一点点吃醋
自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我们看孔子当年的教学,生动活泼的很,没有那么多的道德说教,反而是经常发一些真心真意的感慨,一点点激发了学生们的真性情。《论语》中记载了许多这样的“有感而发”。
话说这一天,孔子他老人家看见颜渊,又发了一通惺惺相惜的感慨。
孔子对颜渊这个弟子,的确有些不同寻常。颜回,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居陋巷,被后人尊称为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儒客大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颜回本人也最为争气。尤其凑巧的是,这个弟子短命,使得孔子有机会对之进行“盖棺定论”。孔子自身许多没有机会真正实践的精神追求,都在颜回这个弟子身上有淋漓尽致地体现。所以,他被孔子确立为诸位弟子的标杆。
这天,孔子感慨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意思是说:一肚子的学问,遇到昌明盛世,能够被人重用,便用它来改变世界;遇到昏昧世道,不能被人欣赏,便退隐雪藏它,使之有机会得以在世间传袭。大概只有你我师徒才有这份修为和见识了。
后人讲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便是这段感慨的翻版。
这段感慨,如果只是出自孔子之口,入于颜回之耳,也就罢了。问题是不仅仅只有他们两个人听到,这话传到子路耳朵里,他哪里还能坐得住。
子路是谁?
也是当初孔子发感慨时点到过的弟子。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意思是说,如果我的道,我的主张在这世间行不通,我就乘着木筏子到海上去探寻可以行道的所在。适合追随我做这件事的,恐怕就是子路了。
想想看,这是何等的荣耀呀。孔子是子路崇拜的老师,子路是孔子在“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时所能倚重的学生。这绝对不是一般的师徒关系,简直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好基友”。
忽一日,作为老师“好基友”的子路发现,老师居然对另一个同学宠爱有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能做到这种修为程度的,只有你和我了。这个“你”居然不是“我”子路,居然是老师的另一个爱徒——颜回。
子路当然心里有些不爽利了,他马上问老师:“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路当然不能问,“你”落魄时带谁玩儿?毕竟谁好意思老是咒自己的老师落魄呢!
与人干架,上战场上拼杀,这是子路的长项。因此他问:“子行三军,则谁与”?言外之意是说,如果你将三军打仗,总得带上“我”子路吧。
孔子偏不接他的话茬,回了句:“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这话说得太艺术了,言外之意是说——小子,你进步的空间还大着呢!
孔子当然不是有了“新欢”,忘了“旧爱”,他没有一刻忘记自己教化人的使命。看到子路凑上来,自然不会错过教育的打好时机。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子路是亲其师,信其道。孔子便借助子路所亲,导引其向大道而行。空手与老虎搏杀的蛮力,徒手涉水过河的大胆,拼杀向前死而无悔的决心,这些都是“行三军”者不可倚重的。
实际上,这些恰是子路当时的追求和状态。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为子路拟定了一个学问修养的目标。
对于子路这种好用武力的人,一定要遇事谨慎,善用谋划才能有所作为。
看到当年子路的那一点点酸醋意,后来的弟子在编纂《论语》时,特别把这段趣味盎然的对话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