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快到中秋,看到来来往往购买大箱小箱中秋礼品的人群,不由得想起小时候过中秋节的情景——
我是一位70后,小时候的生活条件艰苦,中伙能吃上月饼就感到很幸福了。不怕你笑话,每年过完端午节,吃过煮鸡蛋,接着盼的就是中秋了,因为只有过节才能稍微改善一下生活,满足一下少年消化功能强劲的肠胃。所以一进入七月,就开始数日子,和小伙伴们成天嘴里念叨着“七月十五叨叨叨,八月十五蒸枣糕”,盼望着中秋夜晚的正式到来。
为什么必须等到中秋夜?一是因为要等到中秋夜晚家人祭祀完月神才可以品尝月饼,二是因为那时候月饼是稀罕东西,每家都不会有太多的月饼,不像现在有的人家里月饼堆积如山,让谁吃也不稀罕。
等啊等,盼啊盼,八月十五终于到了,早早地吃了晚饭,规规矩矩地守在家里,翘首东望,等待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出来,这过程真可谓是千呼万唤……终于,月亮从东方的天际爬上来了,奶奶小心翼翼地端出早已准备好的月饼,还有母亲提前蒸好的枣糕馍,有时还有几个苹果,放在院中间的小桌上,再燃上三柱香,望空而拜,口中说几句让月神保佑全家平安的话,然后父母大抵也跟着跪下磕三个头,我们有时也跟着跪拜。直到等香烟燃过一半,“月神”享用过祭品之后,围在桌边“赏月”的孩子们每人才可以分到一个月饼,有时月饼大,一个月饼切成四份,每人一份,咬一口,那香甜的滋味一直浸到心底,让人久久回味。
多少年来,每到中秋节,脑海中总会出现奶奶早年在中秋夜晚敬月神的情景,那种感觉,是幸福的、亲切的、珍贵的、朴素的,同时也是满足的。
小时候真觉得月亮在保佑着我们,不管是晚上给我们照明,还是中秋能跟着吃一些月饼,它的光说暗不暗,说亮不亮,但看到月亮心里就感到亮堂的,说它湿润如玉一点也不为过。
大了些,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了解了些天文知识,有一段时间又心生疑惑:奶奶和家人敬月亮,究竟意义何在呢?
这些年,我终于想明白了,小时候我们拜月亮,其实意义蛮大的——它寄托了奶奶和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对自然的尊重,也抚慰了生活艰苦的人们那颗疲惫的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慷慨哉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情哉东坡!
一轮明月,寄托了多少人的家国情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