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天亮已渐渐变晚。窗外还是一片漆黑,只听见虫儿的吟唱声,大自然的天赖,让这清晨宁静而和谐。
闹钟准点在6:00响起,习惯性地,伸手向着响铃的方向摸索。铃声骤停,只听见锄头与干泥土摩擦发出的嚓嚓声。
声响的间隔较为均匀,不紧不慢,富有节奏,这是邻居王公公在劳作。我们家门前这块地,是他的菜园,更是他的精神寄托园。
天还没大亮,偶尔伴着邻家大公鸡喔喔的打鸣声。也许,它们是被窗外的锄地声惊扰,更或许,它在表达着什么……
王公公在三年前走了老伴。记忆中,两个老人时分恩爱,形影相随。王公公是退伍军人,一直保持着勤俭的本色。
估计是人老瞌睡少的缘故,他们俩起得很早。每早我们上班时,总能碰到两老,推着满满一推车废旧往家赶。
旅游区的废旧垃圾,比较好捡,每天他们都有不小的收获。两个人,一天赚20到30块钱,是较轻松的事。
除了捡垃圾,我家门前这块地,也是他们的消磨时光的方式,是他们每天的打卡地。
因为他们俩,这块地如同大富人家的闺女,妆扮比其它人家的好看多了。
地中间,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小路,修整得美观而精致。与地里栽种的植物,构成了一幅独有的天然画。
根据不同季节,变换着时令蔬菜。这块地,原本是我开辟出来的,因为是“粗制滥造”,地里总长不出好物。
时间久了,总感觉收获与付出不成比,毅然放弃。王公公接手后,用庄稼人独有的技艺,让这块地很快“肥”起来。
他会不定期在地里放些烂菜叶等,给土地足够的营养,渐渐地,在他的打理下,这块地换了容颜。
王公公的超强农技,让这块地里长出的蔬菜就是肥壮。过路人每每经过,都会夸赞一翻。
三年前,王公公在地里干活,老伴就在旁边陪他说话,只要看着他干,他就很踏实。
记得有一次,在路上碰到王婆婆,我问道:“王婆,您这是要去哪里?”她答:“去看看你公公,昨天我没去看他,他回家说,眼睛都望穿了,都没见到我。”
这种期待,属于王公公与王婆婆独有的情感。记得王婆婆突然生病住院,王公公独自在家,每天还是照常看地,但行走的步伐及脸上的神情,都显得极其低落。
婆婆这一去,查出了肝癌。从那以后,婆婆陪不了他,公公每天形单影只,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熬了几个月后,婆婆走了。那天,公公哭得很伤心。婆婆走后不久,公公也病倒了。
这种思念的情愫,只有公公能体会。婆婆走后,我家门前这块地栽种得更好了。
也许,公公早已把这块地当做人来侍候。他们相伴相依,人与土地深情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