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区别
通常很难判断某种客观状况是不是,或者应不应该是让人紧张,有压力的,这跟我们在没有足够理由的情况下,感受到紧张有压力的缘由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看到了“涓流效应”给大家带来的好处,这看似是很小的举措,但作用是很大的——可以让差异减少到最小,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这种效应的作用。
第一次接触最小可视化差异是这样的:在实验室里,要观察的是人未曾注意的物体移动的距离,也就是被称为最小可显示差异(简称JND),当时我只看到同学们忙忙碌碌地搬东西的身影,而根本没有看到搬动物体的位置差异,这就是最小可显示差异的概念
影响我们生活的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变革,而是那些随着时间流逝能够对我们产生重大影响的小事件,这就意味着,如果你通过阅读这本书而改变一点点自己的观念和看法,那么将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压力对认知的影响
人类进化到现在,并没有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并采用任何可行的方式——做出更明智的选择,相反,我们总是很难理解自己做出的行为,并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那样的行为。
状况越吓人,我们的关注点就越高。扩大模式和缩放模式各有千秋。实际上扩大模式会让我们变得焦虑难安,忧愁沮丧,虽然这两者我们通常定义为情绪或特定的个性,但这里指的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表现,我们认为这种表现“过分”,并不是指的情绪状况,而是指的扩大模式所导致的行为太过分。
❤️理智的判断
抵抗或逃避的机制,可能解释了我们在想要逃跑或抵抗的时候,大脑中发生的变化,并推测出这个反应的诱导因素,弄明白为什么之前能够容忍的行为,突然我们就无法再容忍了,之前我们熟悉的行为,突然让我们惊恐。
边缘系统是大脑的警示和提醒中心,它能让我们为自己的言行做出提示,让我们谨言慎行。
然而,对我们不喜欢的事物做出的行为——我们姑且这样称呼吧——仍然还属于抵抗或逃避的范畴。
有些反应,是一种认知成分的结果,凭着本能对局势作出快速评估,再作出侵略性或保护性的行为——“思而后行”反应。
尽管我们有了肢体冲突和口头争论两种选择,我们还会质疑他人的思想,即便只是我们自己的想法。
左脑活动与压力水平高低有直接关系。压力水平升高,我们的识别能力就会有所折损,相反,我们感受到的压力越小,我们的理性思维就越活跃。
❤️好压力、坏压力?
我们要明白一点:压力是一种适应性反应,也是我们身体天生的警报系统。这样的反应有两个目的:激活生存机制反应,释放必要的能量以摆脱压力给予者。压力的承受程度和时长决定了 压力对我们产生的危害程度。做我们所能掌控的事和我们喜欢的事,所承受的压力,我们称之为好压力,而做我们所不喜欢或者能力之外的事件所感受的压力,我们就称之为坏压力,然而,这也只是我们在心理上对它们进行区别,我们的身体在经受这两种压力时产生的反应是一致的。
就算是好的压力,也可能需要大量的能量,因而损害我们的健康,除非我们甘之如饴,不称之为压力
❤️适当的压力
我们之所以患各种疾病,乃至癌症,通常都被归咎于压力,其实是一种误解,造成身体出现问题的,其实不是压力本身,而是压力对我们的身体系统产生的影响。它削弱身体的防御系统功能,然后你就没有足够的能量来抗击疾病,你的身体系统遭到癌细胞的侵袭也无力抵抗。
我们现在认识到了,压力让我们做出反应,它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助手。
看到这里又感觉这本书并不是那么难懂,作者用各种数据,图表分析压力带给我们每个人的行为,看着看着又觉得有点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