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理学大家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字字响亮的读书便是朗读,朗读不同于默读,它对于引导学生体悟情感、培养语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少年时琅琅读书声响彻校园的角角落落,和着初升的太阳,显得那么朝气蓬勃,成年后一字一句的朗读,夹杂着内心翻滚涌动的情感,又是那么真挚热烈。
而如今,教室里的朗读声渐渐消退,老师的讲课声、学生的答疑声,还有不断地互动声,看似平常的课堂却少了最重要的东西——朗读。观看了王崧舟老师关于“如何教朗读”的线上课堂后,我对朗读教学从根本上有了新的认识,并产生了日后朗读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王崧舟老师这堂课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目的:为什么教朗读?
二、原理:教朗读有原理吗?
三、策略:如何教朗读?
首先,为什么教朗读?源于王崧舟老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朗读”教学的研读,将朗读的最高目标确定为为了朗读主体,即人,要为人而读。以人为主体的朗读,要激活朗读意愿、强化朗读体验、习得朗读技巧、确证朗读主体,因此总结朗读公式为:朗读主体=朗读意愿×朗读体验×朗读技巧,对于朗读教学这四者缺一不可,任何一个为零,朗读结果也为零。朗读的目标是为了朗读主体,朗读就应该围绕人的发展进行,只有通过朗读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培养学生独一无二的语感感知能力,这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其次,教朗读有原理吗?一般而言,朗读教学的原理都会锁定在朗读技巧的学习与教授上,机械性的朗读技巧夹杂着半真半假的情感输入,看似成就了完美的朗读,实则走进了朗读教学的误区。朗读的核心话题是真情实感,也就是情感朗读,情感朗读的模型由感悟、想象、求气、创调,再经过反听,螺旋式反复而产生。感悟就是准确感悟文本的题旨和语境,形成基本的“物象世界”“想象世界”和“意义世界”;想象即根据感悟生成三维(表象、题旨、语境)整合的再造想象,把平面文字还原成立体画面;求气指获得承载感情信息的气韵,由“再造想象”产生的情感,获得感情信息的气韵,形成情感的语调;创调是指创生独特的情感朗读语调,经历感悟、想象、求气的过程,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朗读情感的语调;反听是回馈情感朗读的感情信息,反听自己朗读产生的创调,螺旋式反复便可以确定自己朗读情感。总而言之,教学朗读的原理,必须把握情感的走向、基于情感的流露,一切原理因情感的变化不断生成和消失。
最后,如何教朗读?看到这里,我明白了教学朗读的原因和原理,对如何教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王崧舟老师指出:1、示范是朗读教学的基本策略。2、备课是朗读教学的应有内容。3、文本是朗读教学的内在尺度。4、融合是朗读教学的最佳路径。前两点内容立足于教师本身的朗读功底和教学意识的树立,后两点则对朗读教学给予了新的指引,语文书中文本类型有很多种,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体裁特征,也就有不同的朗读基调,由这里出发便先把握住了朗读的情感基调,这就是文本为什么是朗读教学内在尺度的原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日趋倾向于默读课本的选择,忽略了朗读,我们不应该只偏向默读的读书方式,应该巧妙地将朗读融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注重并延续朗读教学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对于朗读教学的理解部分人认为就是朗读技巧的输出,实则应重点把握“人”,朗读主体能够自我感悟、体验,并运用朗读技巧进行成功的朗读。而作为教师本身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需要根据朗读原理不断、反复的提升自己的朗读功底,在课堂上能够随时做到准确的示范朗读,让学生从老师的朗读声中感受到不同的新世界。朗读的本领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艰苦的磨砺,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重视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不断要求自己坚持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