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六篇“季氏篇”,本篇提到当时鲁国的政治情势的问题,也提到了德行、学识等方面的论说。
在上文品读了“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三畏。”,文中先是提到“君子三戒”。
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有三个戒律。第一个是“戒色”,在年少时心智尚未成熟稳定,在女色方面需要注意分寸。
第二个是“戒斗”,在青年时,血气方刚,气血旺盛,这时候要特别注意别跟人发生争执,要谨慎自己的行为。
第三个是“戒贪”,这是老年时的一种状态,老年人因为自己身体渐衰,担心子女不孝,害怕没有足够的钱财养老送终,而变得小气吝啬。
所以,老年人戒之在得,不要太贪心,放宽心态,坦然生活,如此方能过得更加舒适。
后文提到“君子三畏”,第一,“畏天命”:要敬畏天命,为人处世时在心存敬畏。
第二,“畏大人”:要敬畏那些比你位高权重的人。这不是谄媚,而是因为这些人定有过人之处,对长辈的尊重。
第三,“畏圣人之言”:要尊重前人所说的至理名言,对前辈的尊重。
继续下章: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注译:
困:这里指遇到困难、遇到问题。
原文解析: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经过学习后才知道的,是次等;遇到困惑疑难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了;遇到困惑疑难仍不去学习的,这种老百姓就是下等的了。”
有感解读:
孔子把人的认知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生而知之者上也”:在孔子看来,圣人生而知之,像尧、舜、商汤这样的人,像释迦牟尼、老子这样的人,都属于生下来就懂得很多的一类人,是孔子眼中的圣人。
这第一种人,就是人们常说的神童,天生就懂得很多。但有没有这样的人呢?现代科学无法证明存在这样的人,我们更加相信知识通过刻意练习获得。
第二种“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认为次一等的,是努力学习就能够做到的人。
学而知之者爱学习,主动学习,有很强的求知欲,愿意去努力探索,就是人们常说的学霸一种。
第三种“困而学之,又其次也”: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挫折,懂得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通过学习来找出路,这是孔子分的第三类人,这类人可以称作士。
在孔子的观念中,第一类人是圣人,第二类人为君子,第三类人可称作士。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一些人生活已经很困苦了,有那么多的烦恼,有时甚至觉得生无可恋、生不如死,尽管如此,但还是不想学习,这就是孔子认为的最下等的一类人。
人的智力水平高低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无法选择也无法控制,但从科学来看,大脑的智力初始的差距不会很大,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先天的不足。
如果后天不勤奋刻苦,即使是天赋再好也无济于事;知识的学习,品行的修养,都离不开我们日积月累的积极进取。
继续下章: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原文解析: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考: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明白了没,听的时要思考听清楚了没,待人接物时,要想想脸色是否温和,样貌是否恭敬,说话时要想想是否忠实,做事时要想想是否严肃认真,有疑难时要想着询问,气愤发怒时要想想可能产生的后患,看见可得的要想想是否合于义。”
有感解读:
孔子所谈“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各方面都考虑到了。
就是提醒人们不要进入“本能活动”的状态。人“本能活动”的状态,就好比脑袋撞到墙上,撞破了才知道疼。
生活中很多人经常处于“本能活动”的状态,不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懂得约束自己。
做事欠考虑的人,往往是欲望做主,想吃、想骂、想生气、想睡觉、想打游戏,就去做了。
一个人不断地被欲望带着走,就丢失了作为人格的自我意识,属于动物本能。
第一个:“视思明”。看的时候,要问自己看清楚了没有,看到的是表象还是本质。
第二个:“听思聪”。听的时候,不只要听清楚话语,还要思考是不是听明白了话的意思。
第三个:“色思温”。表情要时刻保持温和,这需要修炼,让自己能够不被欲望牵动,因为欲望一旦被牵动,喜怒哀乐就表现出来了,就做不到“色温”。只有在自己的欲望之上竖起防火墙,做好隔离,才能够做到色思温。
第四个:“貌思恭”。容貌平和恭敬,这是外在的表现。
第五个:“言思忠”。说话的时候要考虑是不是事实,自己的态度是不是诚恳。
第六个:“事思敬”。做事要有诚敬之心,要能够敬重这件事。
第七个:“疑思问”。遇到了疑惑、不明白的事,想想看去问谁,然后解决它。
第八个:“忿思难”。我们很容易生气,一旦生气、气愤,就想做一些事情来解决它,比如发脾气,或者报复一下。这时候要想想“难”,也就是多想想这么做的祸患是什么,要考虑后果。有句话叫“冲动是魔鬼”,非常生动形象。生气的时候,切莫冲动行事,以免带来重大损失或者隐患。
第九个:“见得思义”,也即见利思义。一个东西很好,想要,我们应该考虑一下获取的途径合不合于义,自己该不该得,不能够见利忘义。见利忘义和见利思义,是一对反义词,都是成语。
孔子说的九思指导我们做事很有意义,是修养“君子”行为的有力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说话做事能经常以君子九思对照,不被外在的事物牵动,不丧失人格基础,不“本能活动”,能够先思考再做决定,就不会给自己和他人、家庭、社会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