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4年蝉联亚马逊认知心理学分类榜首,提供1套认知规律,掌握“复杂时代”的科学学习方法,书中给出的两个基本的学习原则:有间隔地重复关键概念,以及穿插讨论不同但相关的话题。
我读此书后的感受不是很强烈,因为书中给出的学习方法就是中国成人都经历的考试——考试——考试,有着非常不美好的感受。上学的时候想,等上班后就该远离考试了,结果进入企业后每个月都考试,而且及格线是85分,更加对考试没有好的看法。不过书中还给出了其他的一些内容还是有一定的启发性,我下面分享五点启发。
第一点:樊登学习法,适合你吗?
每次大考之前,我不会一遍一遍地看书、看笔记,而是拿出一张纸,靠自己的回忆把这学期学习的公式、重点、单词、生字、诗词都默写一遍。每门课用一张纸。遇到想不起来的,就使劲想一会儿。最后才查书,补充完善这学期的知识图腾。
这种学习方法真的适用所有人吗?以我现在所在的私立中学为例,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太少,而且学生都习惯于机械性地被老师牵着鼻子往前走,老师不安排,自己坐在那里发呆。愿意动脑子的同学比较少,像书中所举的例子,记忆的知识点相当于往建筑工地上送料,老师提供什么,他们就在工地上堆上什么,不知道用沙子、石头、砖块、钢筋、水泥建一栋自己想要的建筑。我的结论是,这种方法适用于脑袋比较灵活的人,关键在于愿意动脑子,这样的学生都是优秀的,我感觉至少能考进211、985之类的学校,对于普通学生这种方法有些强人所难了。
第二点:给你的学习列张清单:
课前一定要阅读资料;
在阅读的时候预想考试会出什么题目,以及这些题目要如何作答;
课上在心里回答这些假设问题,从而测验阅读内容的记忆成果;
复习学习指南,找到那些回忆不出或不知道的术语,重新学习;
在阅读笔记中抄写标粗的术语及定义,确保能够理解;
通过模拟测验,从中发现不知道的概念,重点学习;
用自己的方式把课上的信息重新组织一份学习指南;
写出复杂或重要的概念贴在床头,不时自测。
可以看出来,在学习的时候,你一定要认知到学习是你自己动脑子的事,谁也代替不了你,只有足够运用了你的智力,你才能有特别大的收获,否则你只是被别人牵着鼻子往前走,不会有特别大的收获。像现在许多七年级的孩子,你每天不布置作业,他就不知道干什么,他觉得这个老师比较厉害,就去学习这个老师所教的课目,否则就无所事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知是现在孩子受老师影响,还是家长教育的不到位,没有做好引导孩子如何主动做事的能力。
第三点:学习的全部诀窍
检索、有间隔、有穿插的练习、多样化练习、反思,以及细化。所谓反思,要求学生们撰写日报或周报,总结自己做过什么事情、成效如何,以及下次如何从不同角度入手,从而做得更好。
这个与学习清单相对应,不仅有学习前需要做好的准备,以及学习时应当怎么做,学习后如何检测、反思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这些方法就是《如何学习》给出学习模型“存储——提取”中增进你存储,方便提取的方法。
第四点:四个常识
一、不管学习什么新知识,都需要有已知作为基础;
二、心智模型是外部现实在心理上的一种表现;
三、元认知,就是我们对知识掌握情况的理解,具体表现就是能准确判断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
四、精通一件事,既需要掌握已知,又需要清楚如何运用已知。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你必须有基础、有积累才能在学习中前行。现在教七年级的数学,找一位同学上台演算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这个学生直接说:“老师,我不会分数!”我顿时有点懵逼了,不知道该怎么讲了。这样没有基础的学生想要跟得上,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呀!我感到惊讶的同时也觉得很可怜。但是这个根基不牢有老师的原因,也有自己的原因。小学老师可能不太重视分数,在考试当中占比不是太大,正如我每年教基础一般的学生,在总复习的时候放弃二次函数一样,到高中之后该怎么继续学习呢?学生自己只在自己熟悉圈内玩耍,不去拓展自己不会的地方。
心智模式与《刻意练习》中的心理表征很像,你看到的是什么样世界,其实早就在你的大脑里了,因为你看到的都是你想看的。心智可以分为成长型与僵固型两种模式,如果你不能以成长型思维应对所面对的问题,你的世界肯定会出现越来越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以成长的心态看待问题,你能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其实在现实中,很多学生的问题,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元认知给你的反馈,可以让你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再从行动上修正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环能够一直转起来。
第五点:我的感悟
看了书,想写书评,却不知该怎么写,给自己定下个目标:写了书评以后再也不需要重新看此书,因为此书不足以反复阅读。书中所传递的信息就是中国一直在不断重复的教育,通过不停地考试,有目的地检索你所记忆的知识链,不停地给记忆打结。真正写书评时没有找到特别好的逻辑秩序,还是杂乱无章地乱写下一些感悟而已,不过自我感觉这本书没有必要再次重复阅读,属于商业畅销书,闪光点不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