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是人的一种觉知状态,包括人对世界的觉知和对自己的感知。
人有觉知就有意识,无觉知就是无意识。睡觉时我们一般处于无意识状态。我们清醒时有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就是有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发展出不同的层次,从最初的自然意识到社会意识,再到自我意识。
自然意识是人一出生就有了,正常婴儿对温度、光亮、声音等外界刺激都有觉知。
社会意识起源于人对他人的认知。当婴儿半岁左右出现认人的现象时,就意味着他对自己有关系的人有觉知了。到三到五岁时,孩子一般会寻找同伴,开始出现社会关系意识。
自我意识大概出现在两三岁时。当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我饿了或肚子疼 说明他对自己有觉知了。但是这只是自我感觉意识,后面还要发展出独立意识和自我反思意识。
人认识世界一般是由外而内的,先认识自然,然后认识他人,最后才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可以照镜子,可以通过他人反馈,还可以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意识,一般要到18岁以后。当“我”能作为第三者360度地审视自己时,人就有了在思维中反观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自我反思。有了这个本事的人可以不用别人告知,自己就知道错在哪儿了,然后通过提高自我修养来改善。
自我反思意识需要拥有成熟的社会意识和抽象思维,是人心理成熟的标志。
如果一个成年人只有自然意识,缺少社会意识和自我意识,就会成为精神病人。这种人可能走路不会撞到树,却会无缘无故杀害对他很重要的人,比如天天照顾他的人。因为他缺乏对人际关系的觉知,不知道眼前的人对他有何意义。
前几天刷到一段视频,一个高知爸爸因为不满意片区小学的应试教育,打算利用AI技术在家教育孩子,咨询现场专家的意见。刚好,李玫瑾教授在场,李教授说:孩子的分数可以低一点,但一定要让他到学校去,那里可以发展他的社会性。
儿童社会性的高低,一如学校就会显现出来。r父母离异,和姥姥一起生活。母亲在外地上班一年难得见上几次。也许婴幼时期,缺少与同伴沟通,也很少到外边的世界去,所以,R显得内向,少言寡语,一副小大人的样子,不会在课堂上惹出一点事端,课下也很少见到追跑打闹。孤独和不合年龄的安静,得到了班主任的注意。一天,老师和接孩子的姥姥同路回家。老师建议姥姥课余时间多带孩子到小伙伴家里或公园广场玩一玩,帮助孩子交到更多朋友,在和同伴的玩耍中学会沟通和交往。比如y,j,g,y,离他们家就很近。姥姥却说:“我们家一般不和周边的人打交道,孩子在家有舅舅陪着玩。他舅舅小时候就是一个人在家玩,长得也挺健康。”面对这样的家长,老师无语了。家长并没有注意到缺乏社会性对孩子性格的影响。老师能做的只是在学校里课间鼓励孩子和同学一起玩,一起聊天,能帮助孩子多少是多少。
J,独生子女,上五年级了。父母两家只有一个他一个孩子。刚上学,老师就发现在他和同学交往中总是发生冲突,原因如下:“老师,他们都不跟我玩。”“xx,鄙视我。”“老师,我想和他们玩。”“xx,打我。”从孩子的话语中我们能够发现,他缺少与同伴交往的经验。他的自我意识过强,以自我为中心。在家里,所有的大人都围着他转,到学校他也希望如此,但事不随人愿,他便不能接受了,冲突由此发生。这种人际交往的痛苦一直伴随着他,随着年纪的增长逐年减少,但还时有发生。这说明孩子的社会性在三到五岁时就应得到发展,家长需要创造同伴游戏的机会。如果发展滞后,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同伴关系。当孩子成年以后,和周围人的交流沟通也可能会不顺畅,影响孩子的幸福指数。
现在的邻里关系很多是纵向的,很多家庭都生活在单元楼里,孩子缺乏横向沟通的机会。现在很多学校依然过于注重成绩和分数,导致孩子的课间,甚至是课余时间被挤占,缺乏同伴游戏的时间和机会。这些都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发展孩子的社会性,是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我们需要协同努力,助力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