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篇举例了作者同事接受邀请讲座的例子。2008年接受了邀请于2011年到几千英里外的异域小国做一次讲座。接到邀请时,同事给了自己很多好的理由,比如遥远而美好的全新体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当未来变成当下,同事希望能够取消行程。
一、心理距离
心理学家雅科夫.特罗普斯和尼拉.罗伯曼认为,当我们想象未来或思考过去时,我们其实是在穿越一维空间:心理距离。距离可以是时间(现在与未来,或是现在与过去)、空间(远或近)、社会(自我或陌生人)、确定性(确定或假想)。心理距离越大,信息处理就越抽象越高级,更多的受到冷静的认知系统的控制。以同事的行程为例,当未来还是很遥远时,她对于这趟行程的思考是抽象的,头脑中并没有细节和背景。当时在她的冷静系统看来,一切都很合理,很有意义,所以她决定前往。随着心理距离的缩减,她的信息处理过程变得更更加具体,生动,细节化,情境化,情绪化,她对自己的决定越来越后悔。
曾对未来的抽象思考到对现状的生动思考,这种信息处理水平的转变影响了我们的感受,计划,评价和决定。
二、通过增加心理距离控制欲望
香烟、酒精、毒品、高脂零食,对于被这些危险欲望击败的人而言,增加心理距离的方法可以让他们冷静下来吗?于是作者做了“诱惑-近距离”以及“冷静-远距离”的测试。比如通过向老烟民展示香烟图片来引起他们的烟瘾,在每一组测试中要求参与者在看到香烟时,头脑中要么关注其当下的短期效果-现在,要么关注吸进去的远期后果-后期,当老烟民关注吸烟的远期后果时他们的吸烟欲望显著降低。
总之,把时间维度从现在转移至后期,这种简单的认知策略可以帮助人们控制欲望。
三、战胜成瘾行为需要调动自控力
书中列举了作者作为一个老烟民戒烟的例子。有一天,作者穿过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大厅时,看到了一个肺癌患者接受化疗时的样子。这次之后,一旦感觉想要抽烟,就对着装满了陈腐的烟蒂和烟斗渣子的大罐子深深的吸一口气,罐子里面散发着浓烈的尼古丁气味,令人作呕。教科书上称之为厌恶性对抗条件作用。在此基础上,再刻意激活那个癌症病人留在作者脑中的画面,从而使吸烟的后期结果变得生动,有冲击力,有触动性。
成瘾行为带来的致命后果虽然会在很久以后才会呈现,但是战胜它需要当下就调动自控力,延迟满足。
四、从DNA中洞见未来
如果要在当下的决定中考虑到未来,就需要想象未来,并预测它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也就是说情景“预演”的方法。就是将未来极有可能发生的事件,真实的在脑中预演一遍,通过生动、完整、现实的角色扮演去体验未来将会经历的感受。
五、对于未来,你想知道什么,不想知道什么
我们对于面临的风险和危害,想要了解多少呢?在这一点上,不同的人之间存在天壤之别。希望了解多一点的人被称为“监视者”,不想了解,宁愿转移注意力或压抑自己的人被称为“迟钝者”。无论是面对医疗压力还是社会压力,一般来说,监视者都会在知情较多的情况下做得更好,而迟钝者在知情较少的情况下做得更好。将信息量与个人风格进行匹配,可以减少压力。
六、回顾与展望
一生中面临不同的决定时,存在一个共同的主题:挑战自控力。为了抵制诱惑,我们必须给它降温,让它远离自己,把它变得抽象。为了考虑未来,我们又必须给他升温,把它变得迫在眉睫般生动。为了规划未来,我们需要预言一个未来的简要版本,想象可能出现的场景,就好像它们近在咫尺。这些做法让我们在充满热情的同时又能冷静思考,我们也因此得以预见选择的结果并抱持最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