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首发】
故事以农村为背景,讲述的是兄弟两人因砌围墙引发的冲突。光是这样的主题,吸引力并不是很大,因为这种事情在农村并不少见。写小说讲究的是异质性,故事里的老大在城里攒了些积蓄,老二一无所成,这也是普通的一对兄弟,那么异质性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我觉得故事的切入点有些特别,墙,既是庇护,也是隔阂。这里就带有隐喻的色彩,可以往深了写,意蕴就出来了。
再来看看人物塑造上,作者选择的角度也不落俗套。一般来说,农村兄弟间的纷争,往往来自父母的分配不均。但这小说没有那么狗血的桥段,兄弟俩的嫌隙只是来自弟弟的暗自较劲,所有的作对,都源于想要赶超哥哥。而哥哥对弟弟的胡搅蛮缠并不恼怒,反而“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像是对弈的两个棋手,带些趣味,小说也多了些人情味。
小说最为高明的地方,我认为是采用了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兄弟俩的斗智斗勇,暗线是村里人对老大砌墙的态度。读完小说,再细细思量,尤其是结合结尾看似突兀的描写,作者的中心思想其实是藏在暗线里,那便是人性里那些不为人知的阴暗面。
老大砌墙之前,村里人对他很热情,这与他能给大家带来分股钱有很大关系。他手上有一点权利,又有钱,有谁不愿靠上去呢? 反之,老二这么多年窝在村里,一无所成,在兄弟俩之间,村里人当然选择站老大一边。这是人性中的趋利性。
大年初二,老大砌墙时,老二气急败坏,扛了铁锹就在老大的田里乱铲。大家便坐在凳子上喝茶抽烟,看老二抽风。这是人性中落井下石的群体效应。
墙砌好了,老大请庄里的人来做客。大家嘴上答应着,最后却一个都没来。作者没有写具体发生了什么冲突,这就给读者广泛的联想空间了。因为不是因为某件事而不来,作者想要读者沉思。一方面不乏嫉妒心理,同时可能也在观望,谁都不想当出头鸟,被人说是攀附,这是人性中的从众心理。
站在高位的人注定会孤独,在没有真正见到实物时,大家还是乡里乡亲,客客气气的,你再富也是嘴皮子转的事,一旦那漂亮气派的围墙真砌成了,那种落差感像是土里发的芽突然就蹭蹭蹭地往上窜。于是,心里的那道墙阻碍了庄里人的脚步。
“老大陡然觉得,院墙好像不是为他一家子砌的,而是为庄上的人砌的,这漂亮的院墙,活生生的把他隔绝在他们的世界之外”。
这些人性的阴暗,作者都没有明说,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至于怎么理解,与每个读者自身的人生经历有关。而这便是一个优秀作家的高人之处。
当然,有人会质疑,农村里不可能做到这么绝情,村里人很重面子,不可能被邀请了还不去。但小说不是反映真实事件,有时为了情节反转的需要,为了表达更深层的意蕴,我觉得,可以写得不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作者的特权吧。
最后来说说结尾那匪夷所思的描写。因为一个人都没来,闲得无事的厨师猛灌啤酒,这个可以理解,而且很符合这个层次的人物占小便宜的心理。但那个帮衬的二十出头的村姑,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写她袅着身体,卷着舌头,梳着长发,尤其是厨房被打开时一脸的惊恐表情呢?我猜,在那副隔着厨房与客厅的美人挂历被揭开之前,她正在想,砌了这么气派的围墙,有什么用啊,一个捧场的人都没用,真是笑死人了......就像一个人正在暗地里说对方坏话,那人却突然出现了,就在一刹那间,她是不是要惊恐了。
或者,她为什么要梳头呢?还袅着身子。会不会刚和厨师干过什么不见得的事呢?那副春心荡漾的表情被暴露在光亮处,她怎么能不惊慌。
总之,罗望子的这篇《墙》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同时对于写作者来说,也值得好好揣摩学习。期待周日与书友小伙伴们的共读,一定能迸发出更多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