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结合课例《望月》和《月光曲》谈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学习于老师的课例,可以结合新课标的内容,在课例上可以看见新课标的影子,虽然最新课标是2011版,《望月》和《月光曲》执教的是2004年和1995年。
两者年份差距很多,但是也给我们新教师提供方向和思路。
在于老师执教的这两课中,可以明显表现出阅读、习作、口语表达三种形式。
新课标对高年级阅读的要求:
1.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新课标对高年级阶段的习作要求:
1.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到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情感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新课标对高年级的口语交际要求:
1.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结合新课标中,于老师时刻以“读”为基础,时刻体现“朗读”是语文的第一要素;以“交流”为辅助,在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含义,同时也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体现和孩子“平等”的学习地位;正是有了阅读和口语交际的积累,在习作上更加的出彩。
在《望月》一文中,仿写训练并没有直接展现出来,而是通过学习布置的作业,但是从20多天后的作业反馈,可以看出来这节课十足的成功。孩子们别样的写作思路,深幽意境的文字,诚恳的情感向我们展现一篇篇文字。
“有情有义有趣是教学”,正是因为如此,眼中月,诗中月,幻想中的月跃然纸上,展现别样的月。
诗中月,和孩子们激趣对诗,深入孩子的内心,正是和孩子们站在同一水平线,孩子们更加容易接受于老师,而非“高高在上”的执教者,正是这种平等,让孩子更加入情。
杨衙内的歪诗“月儿弯弯照楼台,楼高又怕摔下来”这种“输”的姿势,也给孩子们留下深刻印象。
在于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与其说是执教文本给孩子留下的力量,不如说是于老师的教学方式让孩子见识了不一样的“仿写”,所以在小练笔的作业更加精彩。
在《月光曲》一课中,通过事物的对比,让学生明白“写文章的时候,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情感就会更深刻。”正是这种联想,让文章更加的出彩。
通过“课文阅读”的延伸,大公鸡的形象因为有联想的加入更加的有意境,更加具有趣味性,孩子们也特别容易接受。
综上:如何引导孩子们进行仿写?
1.日常的积累。通过日常的积累,厚积薄发,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局面。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时刻紧贴“朗读”与“阅读”这两大积累要素,把利用在日常中。
2.教师入情。“有情有义有趣味是教学”,在教学中,先让孩子们“佩服”这位老师,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讲述”的内容。
3.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逐级的引导,让孩子在引导的过程中慢慢接近教学目标,从而达到内容的理解,而非强硬的学习。
4.做好这些外在因素,主要的还是靠教师本身的基本功与多年的教学积累。这一点我还需要继续努力。就像于老师所运用的“联想”是仿写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