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读书会第54期听李春青老师分享《非暴力沟通》

以爱为桥,搭建沟通之路——听李春青老师分享《非暴力沟通》有感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教育之路上前行的方向,让我这个班主任对沟通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知。

李春青老师用平实的文字、生动的实例,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沟通摆脱暴力,充满人性的温度。书中指出,我们日常不经意间的批评、指责,甚至是冷漠的沉默,都属于暴力沟通。这些方式如同尖刺,刺痛着彼此的心,阻挡了我们心理上的沟通。

李青春老师讲到“非暴力沟通四部曲”——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成长我们沟通的桥梁,助力我们跨越沟通的鸿沟。

观察是沟通的起点,我们要摒弃主观臆断,如实陈述事实。在以往在班级管理中,看到几个学生围在一起窃窃私语,我便会立刻发火:“上课铃都响了,你们还在聊天,就不能自觉点!”现在想来,这夹杂了太多主观评判,学生们听到的只是老师的不满,而忽视了真正的问题——上课铃响后应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我应该正确的做法应是:“我看到上课铃响后,你们几位同学还围在一起讲话,抓紧时间进教室了。”如此,不带偏见地描述所见,能让学生心平气和地接受后续沟通,不会让学生感觉老师对他们只有指责个批评,让他们容易听进去我们说的话。

基于客观观察,表露内心真实感受才能让沟通升温。以前面对学生反复出错的作业,我总是面无表情地批评,将自己的失望、焦急深埋心底。可学生又怎会知晓?若换成:“看到你们作业错误这么多,我心里特别着急,真担心你们知识掌握不牢固。”这样的真诚倾诉,瞬间便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而非冷冰冰的纠错机器。

感受背后是未被满足的需要。处理学生课间争吵时,若只知批评制止,忽略他们渴望玩耍、被尊重的需求,矛盾只会治标不治本。认识到这点后,我会说:“我知道你们课间想放松放松,尽情玩耍,但大家都要遵守规则,互相尊重,才能玩得开心,对吧?”洞察需求,为解决问题找到关键突破口。

最后,明确具体的请求让沟通真实发生。过去我常粗略的要求学生“遵守纪律”,效果不太好;现在明白要细化,如“课间休息时,大家在走廊不要奔跑,走路轻声慢步,相互礼让”,给学生清晰指引,便于他们行动。

反思过往,我在教育中的暴力沟通不少,常因急躁情绪、求成心切,用训斥代替引导。听过李老师的分享,我反思自己,深知我必须改变。往后,无论是课堂互动、谈心谈话,还是家校沟通,我都要用好沟通四部曲。以观察为眼,看清事实;以感受为弦,拨动心灵;以需要为源,探寻根本;以请求为径,指引行动。用爱与智慧浇灌沟通之花,让师生情谊在和谐交流中茁壮成长,为学生成长营造温暖港湾。最后梁老师指出了这四部曲其实是我们说话的技巧,并举出具体的例子。任松娜老师谈到运用用deepseek寻求正确的沟通方式,给我们提出了好的方法。

最后感谢李老师的分享,感谢老梁读书会,让我能够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