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宋一夫教授、陈彦军副教授指导,王椿升老师主持的闲云斋大讲堂在三亚学院书山馆四楼国艺研究院开讲。余征同学主讲《道德经》第六十六到六十九章。
第六十六章
01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之莫与之争。
02
翻译
江河之所以能够成为许多河流所汇往的地方,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位,所以能成为许多河流所汇往的地方。所以圣人要为人民的领导,必须心口一致的对他们谦下;要成为人民的表率,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圣人居于上位为人民不会感到劳累;居于前面而人民不会感到受害。所以天下人都乐于拥戴圣人而不厌弃。因为他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和他去争。
03
讨论焦点
关于老子在治理百姓艺术的探讨。
如何理解老子的“不争”思想?
讨论内容
第一,老子认为,统治者在治理民众时,应尽量使政策符合大道,以实现“垂拱而治”的理想。为达到这一目标,统治者应保持谦逊的态度,将民众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并具备广博的胸怀,如同江海对川谷的包容,使民众在圣人的统治下感受不到压迫,从而愿意拥护统治者的统治。
第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不争”:一是圣人没有与民众争夺利益的心理,因此民众愿意接受圣人的领导。正如第八章所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圣人将自身利益置于民众共同利益之后,因而能做出更有益于民众的事情,促使民众顺从于圣人的统治;二是圣人具备卓越的才能,无人能取代其治理天下,因此无人能与圣人竞争。凭借杰出的才能,圣人治理天下比其他人更能造福百姓。反之,如果缺乏治理天下的优秀才能,只会使百姓陷入混乱,激发贪欲并最终导致战争。因此,圣人治理天下时,应如第三十七章所述:“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如果没有卓越的才能,怎能察觉事物偏离大道的微妙迹象呢?
第六十七章
01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02
翻译
{天下人都对我说:“‘道’广大,却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正是因为它的广大,所以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如果它像的话,早就渺小了!”}
我有三种宝贝,持守而保全着(我自己)。第一种叫做慈爱,第二种叫做节俭,第三种叫做不去同天下人争斗。
慈爱,才能够勇武;节俭,才能够拥有丰厚的物质;不去同天下人争斗,才能够成为万物的首长。
现在舍弃慈爱而去求取勇武;舍弃节俭而去求取丰厚的物质;舍弃谦让而去同他人争斗,就是死路一条。
慈爱,放在征战上就能取得胜利,放在防守上就能令其稳固。上天如果要去拯救他,就用慈爱去守护他。
03
讨论焦点
如何理解“慈”的意思?
如何理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讨论内容
第一,由于具备了慈爱之心,方能深刻理解“既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道理,将百姓视为自己的孩子,对因战争而受损的百姓怀有同情之心,从而激发内在的勇气去保护百姓。
第二,正是由于全军上下都怀有慈爱之心,才能对侵犯国家的敌人产生勇气去与敌人战斗。同时,也是因为拥有慈爱之心,决策者不会轻易拿将士们的生命去冒险,进而会考虑更多的层面去战胜敌人。
第六十八章
01
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02
翻译
善做将帅的人,不逞个人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被轻易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轻易同人对决;善于用人的人,将自己处在谦下的位置。这叫做不争的美德,也就是用人的道理,这是合乎天道的道理,是自古以来最高的准则。
03
讨论焦点
如何理解“古之极也”?
讨论内容
"不争"这一美德是大道所蕴含的,因此它自古以来就是最高的准则。"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第三十四章),这充分说明了大道具有不争的美德,符合天道的道理,是自古以来的最高准则。
第六十九章
01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02
翻译
用兵的高手曾说过:“我不敢主动进攻而只是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而是要后退一尺{这是战胜敌人的道理}。”这就是说:虽有阵势,但却好像没有阵法一样;虽要奋臂,却好像没有臂膀可举;虽面临敌人,却没有敌人可赴;虽有兵器,却好像没有兵器一样。
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
所以,两军相当,慈悲的一方才能获胜。
03
讨论焦点
如何理解老子的战争观?
讨论内容
老子主张,为保卫国家安全,必须具备能够战胜敌人的力量,即“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第六十九章)。同时,他也强烈反对侵略战争,认为这种行为源于君王的贪欲。为了恢复和平的世界,必须消除这种贪欲。正如他所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第三十章)。同时,他强调:“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三十一章)。
总结
在上述内容中,第六十六章是老子亲自阐述其统治思想的关键篇章,它为当今的统治者提供了深远的启示。但必须承认,老子的这一思想主要依赖于统治者的道德品质,这注定了它只能存在于理想化的乌托邦中。在现实的国家治理中,只有将道德与法律制度相结合,才能确保百姓不因统治者的个人道德差异而陷入社会混乱。同时,第六十六章对第八章和第十二章中的“不争”思想进行了深入解释和实际应用,为国家的有效治理提供了重要指导。
第六十七到第六十九章主要探讨了“慈爱”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阐明了只有具备慈爱之心才能获得胜利。在军事上,慈爱与节俭、“不争”一样,既能保持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又能避免侵略他国。这一理念在现实军事政治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对国与国之间国防外交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