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一周年,基层治理的“轻装”与“奋进”

一年前,减负的春风吹进基层,如一场及时雨,润泽着这片充满希望又背负压力的土地,形式主义的华丽空壳,终将被丢进时代的垃圾桶。当减负规定实施满一周年,我们回望这一路,有欣喜的变化,有未竟的思考,更有对未来的期许。

这一年,基层干部的脚步更轻快了。以往被文山会海、繁杂台账束缚的他们,如今有了更多时间走进群众家里,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曾为迎接各类检查而熬夜整理材料的乡镇干部感慨:“以前台账资料堆成山,眼睛盯得发疼,心思全在应付检查上。现在减负了,报表少了、会议精了,能实实在在帮村民解决问题,心里踏实多了。”在一些乡村,干部们利用节省下的时间,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助力农产品打开销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减负不仅减了工作负担,更暖了人心。

群众看到干部有更多精力办实事,对基层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也大幅提升。在社区,以往居民反映问题常因干部忙碌而被搁置,如今社区干部主动上门收集意见,快速解决水电维修、环境整治等民生难题,社区里的抱怨声少了,欢声笑语多了。新来的基层志愿者由心而发:“来到咱们乡政府的第一天,书记就同我讲,我们要将干活的劲都用在实处。看着老干部们能把时间花在老乡的急事先头,看着村里的事解决得越来越快,就觉得这“轻装”装的是真担当,挺好。”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仍存在的问题。形式主义的“隐形翅膀”还偶尔扇动,部分地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换了新马甲,从一个APP变成多个小程序,信息重复填报,耗费干部精力;一些会议虽时长缩短,但内容空洞,“以会议落实会议”的现象依然存在;考核方式也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考核指标仍过于注重形式,未能充分体现工作实效。

探寻问题根源,既有部分干部思想认识不足,对减负政策理解不深、执行不力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权责不清晰,导致基层承接任务与资源不匹配的因素。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还需从思想和制度层面“双管齐下”。一方面,持续加强干部思想教育,让减负理念深入人心,摒弃形式主义的思维定式;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明确各级职责,优化考核体系,真正做到以工作实绩论英雄。

减负一周年,是阶段总结,更是全新起点。未来,应持续深化减负工作,在政策执行上更精准、更有力,在监督检查上更严格、更有效。让基层干部彻底摆脱不必要的束缚,全身心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伟大事业中。相信在减负政策的持续护航下,基层治理将不断焕发新活力,绘就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美好画卷 ,真正实现基层的高效治理与长远发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