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为了推行自己的“王道”,曾也像孔子一样去周游列国,向各个诸侯国的君主推行自己的“王道”,想让天下太平,并且统一。想让君主们施行“仁政”,而不是用坚甲利兵来统一天下,是用让民心归顺这一方法统一天下。
但是当时天下君主都以“霸道”治国,他们最终的目的只是想保住自己的国家,不被其他国家消灭,并且能够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扩张领土,从而统一天下。那么孟子的忘到你就是认证,好像并无法达成第一个观点,那么这些君主为什么会去见他呢?因为孟子曾说,“仁政”的最终目的就是统一天下,如果用“仁政”来治国的话,那么就可以统一天下。而统一天下,也就是君主们想要的。各个诸侯国的君主和孟子最后想要得到结果是一样的,就是统一天下。但是为了统一天下这一个目标,他们所出采用的方法却不同。孟子所采用的方法就是“王道”,“仁政”来治国,通过收服民心这一个方法来统一天下。而君主为了统一天下,则是采用了能够快速见效的“霸道”,以此来统一天下。
君主采用“霸道”这一个方法也是迫不得已,如果他们不使用“霸道”治国,他们的国家可能就会很快被灭掉。但是如果他们采用了“霸道”治国,他们底下的人民百姓就无法过上安定的生活,但这确实君主不想要的。所以这就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君主愿意接见孟子的原因,因为他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
那么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又是什么呢?
"目标就是“庶之、富之、教之”,这是孟子和孔子是不断地强调的。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这是孟子对于梁惠王说的一段话,也就是说,首先需要让百姓没有性命之忧,不能让他们时刻都担心自己会不会丧失自己的生命。并且要让他们有田地可以耕作,让他们有粮食可以食用,不会整天为了粮食而四处奔波流浪。而且也不能让他们家人之间离散,要让他们团聚在一起,生活一起。
我们又可以把人民的需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物质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在物质层面,我们就是要做到,让他们有粮食可吃,有房子可居住,可以安定的生活。而在精神层面,是在他们闲暇时期,让他们有在精神上面的提升让他们“教之”。人民物质层面的需求是君王必须要保证的。这是他们生活最基础的需求,如无法满足人民这些基础的要求,他可能就无法算是一个合格的君王。而在能保证人民这些基础的要求之上,我们就可以让人民“教之”,让他们在精神层面也得到满足。
以上只是大体的目标,我们可以再详细的分成以下七个小的目标。
“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这一个文段也就说让每一个人民都有田耕,也就是井田制。官场又要清廉,让士大夫来为官治国,不能让恶人做官,将自己的恶传给人民。要少收税,否则依然无法保证人民的富足。“泽梁无禁”,也就是不收路费。如果一个罪人犯了大罪,那仅仅只是个人的犯罪,并不会连累他的家人。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这又是一个小目标,在一个文段说,如果要帮助人民首先就要帮助弱势群体,因为他们是没有亲人的,所以他们是人民中生活的最艰苦的,所以所强调的就是要多帮助弱势群体。
最后一个小目标在如今看来可能有一些特别,因为这一个小目标就是关爱老人。在古代虽然已经有了礼仪,但是在人民中依然存在着弱肉强食,优胜劣汰这个观念。老者是人民中最弱小的存在,因为他们既不像孩童那样能够长大,然后再为人民效力,因为他们已经是接近死亡了,所以在本能层面人民是不会去养老者的,而是会将需要吃的食物留给下一代,将老者独自流放出去,让他们在饥饿中死去,而这种方法老者也是同意的。所以古代的人民是无法做到善养老者的。但现在现在却有了这个小目标善养老者,那么就更能体现“仁政”能让民心归顺这个目标了了。
总结一下,我们已经可以发现认证是一个美好的政治理想,但是为什么最终又没有实现的?
对于一个伟大的君王来说,他们可以舍取自己的利益,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以此来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所以“仁政”没有推行成功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君王没有“修身”,并不是因为他没有政治才能。而是因为如果推行“仁政”那么就一定要少征兵,少赋税。而这样的话,他们就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符。他的国家很快就会被灭掉,所以如果想要保护自己的国家,那么他们就需要征兵,征税。所以君王是无法推行不了“仁政的”,这是互相冲突的,所以“仁政”是很难推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