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0525.周成长总结

【一】受害者言论

1、当有人遭遇不公或侵害,在网络发声求助或寻求情感支持时,总有人抛出受害者有罪论;

2、这类言论普遍用“为什么偏偏是你”的质疑,将焦点扭曲为受害者的自身问题,让受害者陷入更深的压抑与自我怀疑;

3、见多了这类现象且感到反感的同时,也在反思:我们是否也在对自己使用“受害者言论”?比如当下的反思……

4、如果总是用“自己不够好”来反省,把外界的无常或他人的过错,强行转化为自我攻击的武器,本质上就是用“完美受害者”的标准绑架自己;

5、这类思维的陷阱在于:忽视世界的复杂性与不公平性,用简单的因果论掩盖系统性的问题,用“努力必有回报”的理想化假设,否定现实中不可控的风险与偶然;

6、如果我们过度沉溺于这种反思中,只会深陷自我归罪的内耗,丧失对客观困境的判断力;

7、下一步行动:

(1)觉察自我对话模式,当出现“都是我的错”时,暂停并思考:是否存在外部不可控因素?是否只是概率事件?

(2)区分“责任归属”与“行动主权”,环境不公并不是自己有错,我们能做的是控制自己如何应对;

(3)尝试“非暴力自我回应”,用“这件事确实很难,但我可以……”替代“为什么自己又失败了,找自身原因……”的内心独白;

(4)警惕“公平世界假设”的投射,对他人困境也应保持“或许TA已尽力”的善意预设,避免成为思维暴力的无意识传递者;

(5)明确外界评价不等于自我价值,要过滤他人轻率的指责,区分忠言与批判;

(6)确认世界的不公平,放下“必须公平”的执念,在无法改变的客观困境前,优先关注“我能做什么”和“我不能做什么”,减少自我归因;


【二】空船效应

1、第一次听到“空船效应”的比喻时恍然大悟——我们常因外界刺激产生激烈情绪,但情绪波动的核心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其附加的解读;

2、生活中大部分的情绪内耗都源于主观预设:认定对方故意针对、事情必定糟糕、结果无法承受……而这些预设往往与事实相去甚远;

3、当人处于受害者视角时,生物本能会让我们过度关注自身得失,反而模糊了解决问题的焦点;

4、空船效应的本质是认知疆界的突破,提醒我们从“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转向“这件事教会我什么”,视角转换能减少情绪反刍;

5、下一步行动:

(1)需要经常对引发情绪波动的事件进行复盘,用“如果这是艘空船”的假设重新解构;

(2)增加认知:决定我们情绪波动的,从来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赋予事件的意义;

(3)当陷入自我中心的思维时,同样假设这是艘空船,提醒自己放下对他人意图的过度解析;

(4)区分他人的行为和我的反应,专注做好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对无法控制的外界因素保持豁达;

(5)不要以完美舵手考量其他人,自己也会无意成为他人眼中的空船,用同理心对待他们,也是变相地宽容自我的影子;


【三】傻傻的民科玩家

1、因查资料技能提升,误将网络对线当作知识游戏,把碎片化争论当成思维训练;

2、荒诞的是,面对他人未经考证的片面观点,自己会投入数倍时间检索文献、整理证据,试图完成一场降维科普;

3、甚至多数争论对象固守封闭思维,既不愿理解逻辑链,也不接受基本事实核查,最终演变成立场站队与情绪宣泄;

4、也见识到很多思维封闭的人,当他们陷入观点防御状态,对相悖信息会自动屏蔽,甚至演变成输赢之争,这种单向输出毫无认知碰撞价值;

5、复盘发现核心矛盾:耗费精力时间做低效交流,与聚焦要事原则严重背离,这种自我消耗只会浪费能量;

6、下一步行动:

(1)立刻停止这些区域的探讨,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战场,就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2)要主动鉴定和退出低质争论场景,避免三类无效对话:缺乏事实基础的、拒绝逻辑推演的、人身攻击主导的;

(3)聚焦“聚焦要事”,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任务和计划上;

(4)明确所有知识探索的终极目标是完善自我认知,而非充当网络世界的民科玩家;


【四】成为设计师,对世界有预想

1、与做投机交易的伙伴交流,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交易者们有两种与行情交互的模式:设计师模式和执行者模式;

2、设计师模式:是主动设想未来的各种可能性走势,准备好应对其中几种可能行情的预期,最后只需要入场执行计划;

3、执行者模式:这是一种被动模式,仅依赖过往单一经验公式,对行情做出机械的反应,面对变化时决策仓促且容错率低;

4、执行者模式常被“守拙”的误导理念包裹,意思只做自己熟悉的系统,只盯着只等待着,而其实这种不是执行者模式,仍然需要配合设计师模式应对;

5、以前只看到IF……THEN……,现在再次迭代,从单纯的条件反射,转变为结合审慎思考的“主动条件反应”;

6、下一步行动:

(1)投机交易中,需要审慎思维一直在线做决定,并不全是本能的条件反应,或者应该称为“主动的条件反应”;

(2)构建设计师身份,无论面对交易、工作还是生活场景,先以主动设计者的视角审视,生成明确清晰的预案,而非被动等待外界触发反应;

(3)当自己被动地与事物对象反应,缺乏预案、被外部节奏牵着鼻子,事后的复盘一定要补充“提前设计——剧本思维”的环节;

(4)举一反三,与世界相处就应该如此,当脑子里有各种预案设想,我的计划执行效果会更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